泉州申创“世界美食之都”,八种闽南小吃展现文化魅力
泉州申创“世界美食之都”,八种闽南小吃展现文化魅力
泉州,这座千年古城正在以美食之名,向世界展示其独特魅力。2024年7月,泉州正式启动申创“世界美食之都”,这座历史悠久的城市,正以美食为媒,向世界讲述其深厚的文化底蕴。
泉州美食,是千年历史的沉淀,是多元文化的交融。从被列入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数十种小吃制作技艺,到与海上丝绸之路密切相关的鱼露、牛肉饮食,再到具有数百年历史的湖头米粉、田头寿面、英都麻糍等主食,泉州美食展现了山海交融、多元文化的碰撞的独特魅力。
面线糊:泉州人的早餐灵魂
面线糊,是唤醒泉州人味蕾的早餐代表。不同于台湾的面线,泉州的面线糊更突出一个“糊”字,将细如发丝的面线煮成糊,搭配各种卤料和小吃,爽滑鲜香,令人回味无穷。
然而,这道看似简单的美食,却有着不简单的制作工艺。面线糊的汤底需要用猪骨、鸡骨等熬制数小时,才能达到浓郁的口感。而且,面线糊的配料也比较丰富,通常包括虾仁、鱿鱼、瘦肉、猪肝、香菇、豆腐等,这些配料的价格也不便宜,因此,面线糊的价格相对较高,这也是它走不出泉州的第一个原因。
牛排:海上丝绸之路的见证
泉州的牛排,与我们平时所说的牛排大不同。这里的牛排并不是西式牛排,而是牛的排骨,泉州的牛排普遍炖的软烂,还会加入咖喱等调料。同时牛排馆里还会有牛肉羹和咸饭等也值得尝试。
泉州的牛排与海上丝绸之路有着深厚的渊源。唐武后天授年间,随着阿拉伯人侨居泉州,牛肉饮食也随之到来。泉州民间开始盛行烹煮牛肉,其制作技艺、使用的调料不断丰富,传承至今。八角、当归、老姜、香叶等本土传统香料与南洋传来的咖喱混合,炖煮出来的牛排风味独特。牛排、牛肉羹、咸饭这组“牛肉三件套”现在仍是泉州美食的代表之一。
姜母鸭:闽南养生美食
姜母鸭,是闽南地区特色药膳美食,已有数百年历史。这道菜以老姜(姜母)和鸭肉为主要食材,加入各种药材香料,淋上米酒和麻油,一口身经百战的老砂锅在火上慢炖,香气逼人。鸭肉酥烂入味,老姜吸满了鸭油和汤汁之后,也变得不再辛辣,姜片也特别好吃。
姜母鸭的制作工艺十分讲究。选用的是3年以上的老姜,需要把姜母切成1毫米左右的厚度,这个做法也颇有讲究,姜片切太薄容易味道不够,切太厚则容易令姜味盖过鸭肉本身。在炖煮的过程中,姜的香味充分融入到鸭肉的表皮和肌理,让鸭肉味道更加鲜美。
醋肉:闽南特色小吃
醋肉,是泉州一道极具名气的地道闽南小吃,起源于福建泉州,是一种油炸的醋腌瘦肉, 外表金黄,吃起来外酥里嫩,带着淡淡的醋香,既可直接吃,也可以泡在面线糊里吃。
醋肉的制作工艺独特,将新鲜的猪肉切片,经过醋的腌制,再裹上一层薄薄的淀粉,最后放入油锅中炸至金黄酥脆。这道小吃不仅口感独特,更凝聚着闽南人对美食的创新精神。
满煎糕:清代名将的创新
满煎糕,是闽南传统特色糕类早点之一,以面粉、蔗糖、花生仁为主料, 香甜可口,有点像蛋糕+铜锣烧的结合体,浓浓的古早味,喜爱甜食的人会非常喜欢。
满煎糕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宋代,但真正将其发扬光大的,却是清代名将左宗棠。左宗棠在福建任职期间,对传统咸面饼进行革新,将当地盛产的蔗糖和花生仁融入面饼之中,创造出这道广受欢迎的美食。
润饼:闽南春卷的别样风味
润饼,是闽南地区的一种传统风味小吃,主要原料有春笋丝、胡萝卜丝、包菜丝、韭黄、绿豆芽等,用薄如蝉翼的熟面皮把各种菜肴制成的馅料包卷成枕头状,然后根据个人嗜好蘸各种酱料。
润饼的制作工艺精细,面皮要擀得薄如蝉翼,馅料要炒得香嫩可口。包润饼时,要将各种馅料均匀地铺在面皮上,然后卷成枕头状,最后可以根据个人口味蘸上甜酱或辣酱。
石花膏:海洋的味道
石花膏是福建闽南一带非常出名的特色小吃。石花膏的原材料是石花菜,是一种海藻, 熬制之后会像果冻一样凝结。四果汤和烧仙草、或者是台湾的粉圆芋圆有些像,里面可以放时令水果、红豆、芋泥、芋圆等等,再加上糖水或者蜂蜜水。
石花膏的制作工艺独特,选用新鲜的石花菜,经过熬煮、过滤、凝固等多道工序,制成晶莹剔透的果冻状。食用时,可以根据个人口味加入各种水果、红豆、芋泥等配料,再淋上糖水或蜂蜜水,口感清爽,是夏日消暑的佳品。
绵绵冰:来自台湾的甜蜜
绵绵冰是一种来自台湾的冰品,特点就是松化,加了牛奶的冰,如“棉絮”丝缕层叠, 软、滑、细、薄、绵,绵软的蓬松结构, 搭配各种水果或者果酱在冰上面。
绵绵冰的制作工艺精细,选用优质牛奶和冰块,经过特殊工艺制成细腻柔软的冰沙,再搭配各种新鲜水果、果酱等配料,口感层次丰富,甜而不腻。
泉州美食,是历史的见证,是文化的传承。每一道美食背后,都凝结着闽南人的智慧和匠心。如今,泉州正以美食为媒,向世界展示其独特魅力。让我们一起期待,这座千年古城将以“世界美食之都”的新身份,续写新的辉煌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