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小白 wenxiaobai
资讯
历史
科技
环境与自然
成长
游戏
财经
文学与艺术
美食
健康
家居
文化
情感
汽车
三农
军事
旅行
运动
教育
生活
星座命理

潼关古城:年迎游客311万,文旅融合促县域发展

创作时间:
2025-01-21 20:08:33
作者:
@小白创作中心

潼关古城:年迎游客311万,文旅融合促县域发展

潼关古城,这座被誉为“百二重关”的军事要塞,自古以来就以其险要的地势和重要的战略地位闻名于世。它不仅见证了中国古代军事防御体系的发展,还承载了丰富的历史故事和文化内涵。如今,这座古城正以全新的面貌展现在世人面前,吸引着众多游客纷至沓来。

01

历史变迁:从函谷关到三门峡水库

潼关古城的历史可以追溯到春秋战国时期。最初,这里被称为“函谷关”,是周王室的重要关口。随着历史的演进,函谷关逐渐失去了其军事价值。东汉建安元年(196年),防御东边的关口向西迁移到更贴近黄河、渭河及洛河交汇处的黄土塬上,函谷废而潼关立。至此,潼关替代了函谷关,承担军事要隘的重任。

此后,潼关历经多次变迁。隋大业七年(611年),隋炀帝废除汉潼关,在禁沟和潼河交汇处筑城建关。唐代,武则天在位期间,设立潼津县并建造潼关城,进一步强化了其军事防御功能。明清两代对潼关城进行了大规模的扩建和维修,使其达到了历史上的鼎盛时期。

然而,20世纪50年代,因修建三门峡水库,处于渭河下游的老潼关被划入淹没区,整个县城南迁至10千米外的吴村。承载着老潼关厚重历史的城砖,被不断运往新县城,垒成院墙,埋进房基。唯有老潼关南门附近一条800余米的水坡巷留存了下来。

02

军事要塞:见证历史风云

作为连接晋陕豫的枢纽,潼关古城在历史上扮演了至关重要的角色。它南依巍巍秦岭,北临滔滔黄河,山河之间是南北走向、长约15千米的禁沟,禁沟西岸建有“由南郊以抵山麓”“三里一城”的十二连城。秦岭、黄河、禁沟、十二连城共同构成了“工”字型防御体系,地势险要,易守难攻,是天造地设的军事屏障,具有强大的防御功能。

东汉末年,曹操在此与马超、韩遂联军展开激战,最终以智谋挫败马超,史称“潼关之战”。唐朝安史之乱期间,潼关失守导致长安沦陷,成为唐朝由盛转衰的转折点。元朝末年,朱元璋攻破潼关,为平定陕西奠定了基础。解放战争时期,潼关更是成为大西北抗日的最前线,见证了中国近代史上的重要时刻。

03

文化瑰宝:历史与艺术的交融

潼关古城不仅是一座军事要塞,更是一处文化瑰宝。这里孕育了众多名胜古迹和美丽的神话传说。仰韶文化的发现,印证了五六千年前人类祖先在这片土地上的劳作生息。这里有炼石补天女娲氏的内陵,有夸父追日弃杖为林的夸父峪,有采铜铸鼎的黄帝庙,有周纣交兵闻太师落马的地方,还有白云山、广通渠、杨震墓、杨素墓等历史古迹。

明清时期,潼关古城内形成了独特的“八景”,包括雄关虎踞、谯楼晚照、道观神钟、中条雪案、秦岭云屏、禁沟龙湫、黄河春涨和风陵晓渡。这些景观不仅展现了自然与人文的完美结合,也成为了历代文人墨客驻足流连的地方。

04

现代新生:文旅融合展新颜

近年来,潼关县大力发展文旅产业,以“生态立县、产业强县、文旅兴县”为发展战略,打造了以潼关古城景区为龙头的全域旅游体系。2024年,全县累计接待游客311.28万人次,旅游综合收入19.36亿元。

在保护历史文化遗产的同时,潼关县还注重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创新。潼关肉夹馍、万盛园酱菜等特色饮食,以及黄河老腔等民间艺术,都已成为当地文化旅游的重要组成部分。此外,潼关县还积极举办各类文化活动,如陕西潼关黄河生态旅游文化节、村舞大赛等,丰富了群众的文化生活,也提升了城市的知名度和美誉度。

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潼关古城正以更加开放的姿态迎接八方来客。它不仅是一座见证历史沧桑的古城,更是一个充满生机与活力的现代旅游目的地。在这里,游客既能领略古代军事城市的宏伟,又能体验丰富的文化内涵,更能品尝地道的美食,感受浓厚的民俗风情。潼关古城,正以其独特的历史魅力和现代活力,吸引着越来越多的游客纷至沓来。

© 2023 北京元石科技有限公司 ◎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4294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