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正式接入国际互联网28周年:从64K专线到全球最大市场
中国正式接入国际互联网28周年:从64K专线到全球最大市场
1987年9月20日20时55分,北京中国兵器工业计算机应用研究所内,钱天白教授坐在电脑前,敲下了这样一句话:“Across the Great Wall we can reach every corner in the world.”(越过长城,我们能到达世界的每个角落。)这封邮件穿越半个地球,最终抵达德国卡尔斯鲁厄大学,成为中国发出的第一封电子邮件。
这一历史性时刻,拉开了中国互联网时代的序幕。然而,从这封邮件到中国真正接入国际互联网,还经历了近7年的艰辛努力。
1990年,在钱天白教授和德国教授维纳·措恩的努力下,中国的国家顶级域名(.CN)完成注册,钱天白担任行政联络员。这是中国在国际互联网上的第一个身份标识。但由于当时中国尚未实现与国际互联网的全功能连接,.CN服务器暂时设在德国卡尔斯鲁厄大学。
1994年4月20日,这是一个值得载入史册的日子。在钱天白、胡启恒、钱华林等人的推动下,中关村地区教育与科研示范网络(NCFC)通过一条64K国际专线,实现了与国际互联网的全功能连接。中国正式迈入互联网世界的大门,成为国际上承认为真正拥有全功能Internet的第77个国家。
这一突破并非易事。在当时,美国对这根专线提出了诸多苛刻条件:只能连入能源科学网(ESNET),不得散布病毒,不得用于军事和商业领域。但为了长远发展,中方最终接受了这些条件。
从1987年第一封邮件到1994年全功能连接,中国互联网经历了从无到有的艰难历程。钱天白、胡启恒、钱华林、吴为民……这些名字将永远铭刻在中国互联网发展史上。
30年后的今天,中国已成为全球最大的互联网市场,拥有超过10亿网民,互联网普及率超过70%。从电子商务到社交媒体,从移动支付到人工智能,中国在多个领域引领全球互联网创新。
回望30年,从一条64K的国际专线到覆盖全国的光纤网络,从第一封电子邮件到每天数以亿计的信息交互,中国互联网的发展历程,正是中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成就的生动写照。
正如钱天白教授在那封开创性邮件中所写的那样,“越过长城,我们能到达世界的每个角落。”今天,中国不仅到达了世界的每个角落,更在塑造着互联网的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