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羽封神:三教合一塑造的民间信仰
关羽封神:三教合一塑造的民间信仰
关帝信仰是中国传统文化中最具影响力的民间信仰之一,它跨越了儒释道三教的界限,深深植根于中国人的精神世界。从三国时期的名将到被尊为战神、财神、科举神等多重神明,关羽的形象经历了怎样的演变?本文将为您详细解读关帝信仰在不同历史时期的发展脉络。
佛教中的关帝
佛教自东汉明帝传入中国后,一直致力于本土化。陈隋之际,天台宗创始人智顗将关羽引入佛门,使关羽成为佛门护法。据《隋书·地理志》记载,荆州地区素来敬鬼重祠祀,关羽的悲剧性结局与屈原《国殇》中所讴歌的民族精神相契合,因此智顗借用荆州民间对关羽的信仰习俗,将其作为“显灵”,并在其助力下修建玉泉寺。从此,关羽成为“护持佛法”的伽蓝神。
在玉泉寺大雄宝殿前的庭院内,两口元代大钟的钟铭主要记述了玉泉寺的兴建,归功于关羽“显灵”。继智顗之后,北宗禅领袖神秀也在当阳玉泉寺安奉关羽为伽蓝神。元朝时期,元世祖忽必烈正式敕封关羽为伽蓝神,佛教寺院争相将关羽作为本寺伽蓝神,安奉瞻仰。到了明末清初,又尊关羽为“护国明王佛”,视同佛菩萨。
道教中的关帝
将关羽敕封为道教神仙尊号,始自北宋徽宗赵佶。《绘图三教源流搜神大全》记载,关羽为“古代忠烈之士,没而成神”,徽宗赵佶于崇宁三年敕封关羽为“崇宁至道真君”。明嘉靖时,道教经卷《三界伏魔关圣帝君忠孝忠义真经》称关羽为“三界伏魔大帝”。明万历四十二年,明神宗朱翊钧加封关羽为“三界伏魔神威远镇天尊关圣帝君”,同时敕封关夫人为“九灵懿德武肃英皇后”,子关平为“竭忠王”、关兴为“显忠王”,护卫周仓为“威灵惠勇公”。
清顺治九年,顺治帝进一步敕封关羽为“忠义神武关圣大帝”。道教两大宗派——全真道与正一道将关帝推向了道教最高尊神即“天尊”神位。为了宣扬关帝信仰,道教徒编写了许多经忏,在民间广为刻印散发。
儒家中的关帝
儒家以孔孟为宗,主张人本主义、民本主义、天人合一,倡扬理性的人文主义信仰。但是,儒家为什么对关羽却是例外,将其奉为“武圣”?究其动因,则是关羽身上所体现的“春秋大义”。关羽戎马一生,为的是辅佐刘备匡复汉室,诠释了儒家的“忠义”道德精神。
明末清初,在封建国家祀典中,关羽取代了姜尚从武庙中的配享上升到中祀,乃至清雍正八年“特旨尊帝庙为武庙,诏于五月十三日诞期特祀”。清代较有规模的关帝庙中,一般都建有“春秋阁”,阁内塑有一尊左手捋长须、右手持《春秋》、正在阅读沉思的关帝塑像,从而成为文人士子的守护神。
关帝信仰的演变历程
关羽是东汉末年的一位武将,追随刘备南征北战立下汗马功劳。但或许他自己都不知道,他在后世逐渐封神!其实在三国时期,关羽并没有太大的功劳,因此在《三国志》中对于他的评价也是刚愎自用,蜀汉后主刘禅封了一个谥号"壮缪侯",从字面上来看就是一个不好的谥号。因为关羽的高傲,导致自己丧命,再导致张飞丧命,最后还导致了刘备的逝世,也难怪刘禅会如此对他叔叔。
三国末期到两晋时期,荆州之地为了防止冤魂作乱,于是就有了供奉本地败军之将的习俗,关羽最早受到祭拜和供奉也是从这时候开始的。
到了南北朝时期,由于战火不断,荆州之地又把关羽当作城隍神来供奉,祈求能得到他的庇护。也正是这个时候,关羽成了道教的四大护法之一。
随着时间的流逝,佛教开始慢慢流入中原王朝,为了本土化和扩大影响力,佛教就将关羽尊为护法迦蓝。到了唐朝时期,关羽被选入武庙六十四将,其神化影响力从荆楚之地扩散到了全国。
到了宋朝时期,关羽的地位又开始提升,关羽晋升为了王。宋徽宗时期,关羽先是被封为忠惠公,又来又晋升为武安王和义勇武安王。
明朝时期,明神宗发动了三次远征,也被称为万历三大征。这时候军中急需一位武神来壮大军心,于是关羽又再次晋升,称帝了,被奉为三界伏魔大帝神威远镇天尊关圣帝君。
到了清朝,清太祖努尔哈赤为了学习汉人文化,于是就手捧一本《三国演义》,学习其汉文化和兵家谋略等知识,其中努尔哈赤最崇拜的人就是关羽,为了自己偶像,他下令在全国各地大兴修建关帝庙。
到了清朝中期的时候,全国各地大大小小的关帝庙多达三十万座。并且从顺治帝开始历代皇帝不断给关羽加封,直到光绪年间,关羽的神号已经长达26个字,其全称为:忠义神武灵佑仁勇威显护国保民精诚绥靖翊赞宣德关圣帝君。
直到今日,关羽还是中国历史上唯一一个被儒释道三家奉为神灵的,其影响力覆盖到了社会各个层次,成了中华民族文化的象征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