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觉醒年代》里的鲁迅哲学:从虚无到行动的超越
《觉醒年代》里的鲁迅哲学:从虚无到行动的超越
在近期热播的电视剧《觉醒年代》中,鲁迅先生的形象再次走进大众视野。这部以新文化运动为背景的剧集,通过展现陈独秀、李大钊、鲁迅等人的思想碰撞和革命历程,再现了那个风云变幻的时代。其中,鲁迅创作《狂人日记》的情节,不仅展示了他卓越的文学才华,更体现了他深刻的社会批判意识和对人性的反思。
《狂人日记》:一部划时代的杰作
《觉醒年代》中,鲁迅创作《狂人日记》的剧情集中在第14-16集。这部作品被看作中国现代文学兴起的标志性作品,也是奠定了“为人生的文学”的发端之作。在剧中,我们看到鲁迅如何在黑暗与虚无中寻找光明,如何用文字唤醒沉睡的国人。
《狂人日记》的创作背景,可以追溯到鲁迅在日本留学期间的经历。彼时的鲁迅,深受西方科学思想的影响,尤其是达尔文的进化论。他开始思考,如果进化论在中国不适用,那是否意味着中国人在某种程度上是退化的?这种思考,为他后来创作《狂人日记》埋下了伏笔。
在《狂人日记》中,鲁迅通过反直觉的写作,打破了熟悉的文学常规,试图重建有关真实的知识。他将“眼前熟悉的现实”悬置,发出虚拟的问题:“吃人的事,对么?”这种叙事结构的变化,对应着鲁迅生活的时代发生在美学、科学、文学诸多领域的变革。
面对虚无:以行动超越困境
在《觉醒年代》中,我们看到了鲁迅面对虚无主义时的选择。在教育部当一个小官员,晚上抄碑拓,聊以度日。在日本留学的时候,他曾经“精神纵欲”过,自比尼采式的“摩罗战士”,相信启蒙的力量,可以拯救众生堕落的灵魂。但他以满腔心血编的《新生》杂志,却受到了冷遇,印了一千五百本,只卖出去一百本。
他发现自己在茫茫人海之中,只是“一小撮”:“独有叫喊于生人中,而生人并无反应,既非赞同,也无反对,如置身毫无边际的荒原,无可措手的了。这是怎样的悲哀呵,我于是以我所感到者为寂寞。” 这就是为什么当新文化运动兴起之时,鲁迅反而意兴阑珊。
面对内心的虚无主义,鲁迅选择了通过行动来超越。他强调意志的力量,主张在绝望中抗战。鲁迅有一句名言:“绝望之于虚妄,正与希望相同。”虚妄,无论对于宇宙还是个人的生命,都是一种本源性的存在,然而,人的终极性意义,不是屈从于命本身,而是反抗宿命,他说,“因为我常觉得惟‘黑暗’与‘虚无’乃是‘实有’,却偏要向这些做绝望的抗战”。
鲁迅思想的当代启示
鲁迅的思想在今天仍具有重要的警示意义。他敢于说真话,体现了正直的品格。他对人性和国民性的深刻洞察,揭示了“看客心态”等社会问题。鲁迅的文章在当今最大的意义就是让人们认识到什么是“恶”和“丑”,并且知道它的危害,让人们能够引以为鉴。
在《示众》中,从卖包子的胖孩子、年老的老光头、年幼的学生、抱孩子的老妈子,等遍布各个年龄层的分布在孩子嚷着要出去的时候把他的头掰回来逼着他看,都说明看客是遍布每个年龄层的,但是迅速的围起来却只是因为一个车夫摔倒了而已,一件小事就迅速的吸引了这么多的人来看,写尽了中国人性的“看客心态”。
而遍布各个年龄层的看客在有人问出:"他,犯了什么事啦?……"大家却都觉得他不该有此一问,都定定的看着他:而且别的人也似乎都睁了眼睛看定他。他于是仿佛自己就犯了罪似的局促起来,终至于慢慢退后,溜出去了。将不从众的人看做是异类,比如当代的人在讨论一个可能很流行或者受欢迎的事物的时候,总会有人这么质问"你竟然没看过?""你竟然没见过""你竟然不知道";或者当很多人都认为某件事如何的时候,偶尔发出疑问就会被人当做"异端"。
鲁迅先生对国民劣根性的批判,对"看客心态"的批判是他的文章中的一大部分。因为在他看来看客们的目光也是会杀人的,他们的力量不容小觑。他们无意识的"看"的目光加剧了不幸者的不幸,甚至能够把不幸者逼上绝路,这和现在沉迷于网络的键盘侠其实是一样的。看到有人在网络上发表伤心的话就评论"你怎么不去死""你如何如何",当有人说一句别这样说人家会难过时,键盘侠又群起而攻之,只不过这次攻击的对象变成了那个为受害者发声的人"你多高尚啊""就你能"等等一些话语。
鲁迅先生的文章在当代也是极具讽刺意义的,时刻提醒着中国人不要做怎样的"丑态行为",不要将自己的目光、话语、文字变成伤害别人的工具,也不要将别人的伤痛当笑料。
鲁迅生活的时代和现在的人们有所不同,但是先生所揭示的恶劣现象任然是存在的,"看客心理""冷漠""人性的丑",当时先生的文章横空出世,在国民中激起浪花,在记录当时丑恶社会的同时,还揭露了人性的恶、国民性的错误。因为当时无人敢于发声,而当时畸形的社会又亟待有人发声,所以鲁迅的文章在于揭露国民、社会之丑,让人们在认识到"丑""恶"在哪里的同时进行矫正!在于治疗!
而现今,社会已经发展,当时的"吃人"之恐怖不会再发生,但是根植存在于中国国民内心中的"恶"和"丑",却依然存在,只是换了一种方式存在着。比如前段时间的韩国崔雪莉之死,在网上引起非议,但是在人已死的情况下依然有人在说着她的不好,鲁迅先生《示众》例的话刚好可以反击:
这些看客们,虽然没有熟人,然而一般来讲,人死了,我们应抱以同情的态度,应真正地关心死者,正确地处理死者。可实际上呢?极大多数人,对死去的人是漠不关心的。他们来的目的,只是看热闹。他们在人情上是麻木的,冷漠。
鲁迅的思想在今天仍具有重要的警示意义。他敢于说真话,体现了正直的品格。他对人性和国民性的深刻洞察,揭示了“看客心态”等社会问题。鲁迅的文章在当今最大的意义就是让人们认识到什么是“恶”和“丑”,并且知道它的危害,让人们能够引以为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