退休年龄将延至65岁,2025年起15年渐进调整
退休年龄将延至65岁,2025年起15年渐进调整
近日,关于延迟退休政策的讨论再度升温,尤其是“90后65岁退休”的话题引发了年轻群体的关注。经济学博士、上海财经大学副教授梁捷在接受采访时指出,由于低生育率和人口老龄化问题,将退休年龄调整至65岁是大势所趋。然而,他也提出了延迟退休可能带来的老年失业、老年贫困等问题,并建议采取小步改进的方式推行,同时破除劳动力市场的年龄歧视,完善失业金制度。这一观点引发了广泛的讨论,许多人关心如何平衡延迟退休与年轻人就业之间的关系。
人口老龄化加剧,劳动力短缺日益严重
根据香港劳工及福利局最新发布的人力推算报告,人口老龄化已成为香港乃至全国面临的重大挑战。数据显示,2023年香港65岁以上人口占比已达23%,约170万人。预计到2028年,这一比例将进一步上升至28%,五年间65岁以上人口将净增38万人。
人口老龄化直接导致劳动力供应紧张。2023年香港劳动力总需求为355万人,而实际人力供应仅为350万人,已出现5万人的缺口。这一缺口在高端人才、服务人员、熟练技术工人等各个层面都有体现。尤其是熟练技术工人,预计到2028年将短缺6万人,占该群体总数的13%-14%。
延迟退休政策:渐进式调整与弹性选择
面对人口老龄化和劳动力短缺的双重压力,延迟退休成为许多国家的共同选择。根据最新政策,我国将从2025年1月1日起,用15年时间逐步调整退休年龄。具体方案为:
- 男性退休年龄从60周岁延迟至63周岁
- 女性退休年龄从50周岁、55周岁分别延迟至55周岁、58周岁
值得注意的是,政策还引入了弹性退休制度。职工在达到最低缴费年限后,可以选择提前退休(最多提前3年),也可以选择延迟退休(最长不超过3年)。这一制度设计充分考虑了个人意愿和实际情况,体现了政策的灵活性和人性化。
政策影响:机遇与挑战并存
延迟退休政策的实施,无疑将对社会经济产生深远影响。从积极方面看:
- 缓解劳动力短缺,促进经济增长
- 延长职业生涯,增加个人收入
- 增加养老金缴费年限,改善养老保险基金的可持续性
然而,政策也可能带来一些挑战:
- 对年轻人就业产生一定挤出效应
- 增加大龄劳动者就业压力
- 可能加剧工作与家庭照顾之间的矛盾
国际经验:渐进式调整是关键
从国际经验来看,大多数发达国家的法定退休年龄都在65岁左右,部分国家甚至更高。例如,意大利、希腊、冰岛、挪威等国的退休年龄均为67岁。许多国家在推行延迟退休政策时,都采取了渐进式调整的方式,给予社会足够的适应期。
例如,英国将领取养老金的年龄推迟到66岁,美国则采用渐进式提高退休年龄的方式,从65岁逐步提高到67岁。这些国家的经验表明,渐进式调整有助于减轻政策对个人和社会的冲击,提高政策的可接受度。
公众反应:理解与担忧并存
对于延迟退休政策,公众反应不一。一些人认为这是应对人口老龄化的必要措施,也有人担心这会加剧就业压力。特别是对于35岁以上的人群,他们可能面临更大的职业发展不确定性。
针对这些担忧,专家建议:
- 加强职业教育和技能培训,提高大龄劳动者的就业竞争力
- 破除劳动力市场上的年龄歧视,为老年人创造更多就业机会
- 完善失业保障制度,为过渡期提供支持
- 优化生育政策,从根本上缓解人口老龄化问题
结语:延迟退休是大势所趋,关键在于平稳过渡
正如梁捷教授所说,将退休年龄调整至65岁是大势所趋。这一政策调整不仅是应对人口老龄化的必然选择,也是实现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需要。关键在于如何通过渐进式调整和配套制度改革,确保政策平稳过渡,最大限度地减少负面影响,实现多方共赢。
面对这一重大政策调整,我们每个人都需要做好充分准备。无论是调整职业规划,还是关注健康状况,或是提升自身技能,都是应对延迟退休的重要途径。只有全社会共同努力,才能让延迟退休政策真正成为推动社会进步的正能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