荆汉运河:中部大运河建设加速推进
荆汉运河:中部大运河建设加速推进
近日,湖北省委副书记、省长王忠林主持召开省政府专题会议,强调加快谋划实施荆汉运河项目,积极推动项目纳入国家相关规划。这一表态再次将荆汉运河工程推上舆论焦点,引发广泛关注。
荆汉运河:破解长江航运“中梗阻”的关键一招
长江,这条贯穿中国东西的黄金水道,承载着巨大的货运量。据统计,长江干流年货运量已达到约38.8亿吨,稳居世界内河首位。然而,长江中游的荆江河段却成为制约航运发展的瓶颈。
目前,长江三峡枢纽以上和武汉以下均达到10000吨级航道标准,但武汉至宜昌段仅能满足5000吨级船舶常年通航,枯水期甚至只能满足3000吨级。这一“肠梗阻”现象,严重制约了长江黄金水道的运输效率。
为破解这一难题,荆汉运河工程应运而生。根据规划,荆汉运河起于松滋市松滋口、止于武汉市东荆河口,全长236公里,估算总投资784亿元。建成后,运河将有效缩短航程260公里,减少运输时间约14小时,每年降低物流成本300亿元以上。
从省级规划到国家项目:荆汉运河的推进之路
尽管荆汉运河的建设意义重大,但其推进过程并非一帆风顺。自2015年提出以来,项目已谋划近十年,却迟迟未正式纳入国家规划。
主要原因在于,荆汉运河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涉及水利、自然资源、生态环境、航运等多个领域,需要统筹考虑各方利益。特别是在水量分配和跨省协调方面,存在诸多挑战。
水量之争:运河建设面临的首要难题
“引江济汉”工程实施后,荆江段长江水位本就不高,是否有足够的水量支撑一条新的运河,成为不少专家担忧的问题。据估算,枯水期长江平均流量为每秒6200立方米,而荆汉运河分流量仅不到每秒200立方米。
对此,支持者认为,荆汉运河不仅是解决长江航运“中梗阻”的需要,也是构建江汉平原水网的重要举措。建成后,可连通形成江汉平原大水网,解决相关河道的枯季断流问题。
跨省协调:平衡多方利益的考验
荆汉运河的建设不仅关乎湖北一省,还牵动着湖南等周边省份的利益。特别是岳阳城陵矶港,作为湖南第一大港,2023年度货物进出港量超过1亿吨,占湖南省水上货物进出港量的65%以上。
有专家担忧,荆汉运河建成后,将成为万吨级长江深水航道,原荆州到武汉包括湖南境内163公里的长江航道将不再是主航道。这可能影响城陵矶港的枢纽地位,进而影响洞庭湖流域的水资源。
生态考量:可持续发展的关键
在生态保护方面,荆汉运河工程有助于给长江干流“减压”,长江现状河道主要用于生态保护和区域航运,落实对珍稀水生生物的抢救性保护。但也有声音认为,荆汉运河的实施将使洞庭湖长期处于补充长江水的境地,而洞庭湖本身的水量无法得到补充,造成洞庭湖流域水文环境受到不利影响。
未来展望:打造中部大运河
尽管面临诸多挑战,但荆汉运河的建设意义不容忽视。作为中部地区的重要水运通道,它将有效提升长江黄金水道的通航能力,促进区域经济一体化发展。
武汉大学中国发展战略与规划研究院副院长吴传清表示,荆汉运河畅通后,有助于促进(长江)上游中游下游融通发展,促进成渝城市群、长江中游城市群、长三角城市群融通发展。
随着湖北省的积极推进,荆汉运河项目有望在不久的将来取得实质性进展。这不仅是一条运河的建设,更是长江经济带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一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