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门寺地宫重现天日,出土佛指舍利和世界最大锡杖等稀世珍宝
法门寺地宫重现天日,出土佛指舍利和世界最大锡杖等稀世珍宝
1987年,一场突如其来的雷击,让沉寂了1113年的法门寺地宫重见天日。随着地宫的开启,4枚释迦牟尼佛指舍利和2000余件唐代宫廷文物惊艳世人,其中包括121件组金银器、14件秘色瓷、20件琉璃器以及数百件丝绸服饰。这些珍贵文物不仅展现了唐代的精湛工艺,也见证了东西方文明的交流。
佛指骨舍利:镇馆之宝
法门寺因供奉释迦牟尼佛指骨舍利而闻名于世,被誉为“关中塔庙始祖”。公元874年,唐王朝完成最后一次供奉后,佛指舍利连同数千件皇室珍宝一同被封入地宫。这四枚舍利中,三号灵骨微黄、质地似骨,属于佛指骨真身舍利;一、二、四号则质地类似白玉,是“影骨”,即仿造的附属品。佛指骨舍利不仅是佛教徒心中的圣物,也是研究佛教文化的重要实物资料。
鎏金迎真身银金花双轮十二环锡杖:佛教文化的瑰宝
在法门寺地宫出土的众多文物中,最引人注目的是“鎏金迎真身银金花双轮十二环锡杖”。这根锡杖通体金光闪烁,熠熠生辉,不仅象征着佛教至高的威权,更被称为“世界锡杖之王”。锡杖全长1.96米,重1.625千克,由杖首、杖身和杖柄三部分组成。杖首为双轮十二环,象征十二因缘和十二部经;杖身饰以莲花、忍冬和金刚杵等图案,寓意纯洁、坚韧和智慧;杖柄则刻有“文思院造”字样,表明其为皇家御用之物。
秘色瓷:皇家御用瓷器的首次发现
秘色瓷是唐代专供皇室使用的瓷器,其釉色“润泽如玉、盈透似水”,历来被认为是我国青瓷生产的最高水平。法门寺出土的秘色瓷,揭开了这种神秘瓷器的面纱。其中,五瓣葵口小凹底秘色瓷盘和侈口秘色瓷碗最为精美,前者通体青釉,盘口周边五瓣葵口,近看盘底闪烁盈盈水光;后者施青釉,外壁留有唐代仕女图案墨迹,展现了当时宫廷的奢华生活。
琉璃器:东西方文明交流的见证
法门寺地宫出土的20件琉璃器中,有产自地中海东岸的东罗马琉璃器,大量产自阿拉伯帝国的伊斯兰琉璃器,以及带有浓郁中国风格的琉璃茶托、茶盏。这些琉璃器是通过海上丝绸之路和陆上丝绸之路传入中国的,见证了千年前东西方文明交流的繁盛。其中,刻花玻璃盘以植物纹和几何纹为主题,每件盘子的图案各异,展示了伊斯兰琉璃器的精湛工艺。
玳瑁开元通宝:世界唯一的“限量版”货币
在法门寺地宫出土的文物中,最特别的当属13枚唐代玳瑁开元通宝。这些钱币大小一致,直径2.75厘米,重2.3克,肉厚制作精巧,颜色黄中泛青,像玉却不透明,十分别致。玳瑁开元通宝是雕刻而成,每一枚都是单独制作,独一无二的“限量版”。这种珍贵的、具有礼仪性和观赏性的象征性钱币,是世界上首次发现的玳瑁材质货币,堪称我国历史上最特别的古货币之一。
法门寺地宫的发现,不仅为我们展示了唐代的辉煌文明,也揭示了当时东西方文化的交流与融合。这些珍贵文物,如今静静地陈列在法门寺博物馆内,诉说着那段尘封的历史,吸引着世界各地的游客前来探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