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样的孩子容易受“社交伤害”?这6种求救信号,千万别忽视!
什么样的孩子容易受“社交伤害”?这6种求救信号,千万别忽视!
校园欺凌是一个全球性问题,不仅影响着青少年的身心健康,还可能对其一生造成深远影响。本文将探讨不同社交类型的孩子在校园中的表现,分析校园欺凌的具体形式,并提供应对校园欺凌的有效方法。
四种社交类型的孩子
美国杜克大学的约翰·科伊教授将群体生活中的孩子分为四种类型:
- 受欢迎的孩子:占15%
- 被排挤的孩子:占15%
- 被接纳的孩子:占45%
- 被忽视的孩子:占5%左右
- 剩下20%左右的孩子难以定义
哪类孩子更易遭受“社交伤害”
在一般人的意识里,都会认为那些看起来内向、谨慎、被忽视的孩子更易受到社交上的伤害。但实际上,在四种社交类型的孩子中,最容易遭受毁灭性社交创伤的,是那些“被排挤的孩子”。
今天(3月25日)是全国中小学生安全教育日
安全无小事,孩子的安全更是牵动着每一个家庭的心。你关注过孩子的身心健康吗?孩子被欺负了会有哪些表现?我们要怎么办?
以下行为都属于校园欺凌
- 语言欺凌:如起外号等行为
- 关系欺凌:集体孤立同学、或者不断用语言行为等给他人造成精神和心理上的压力
- 身体欺凌:恶意殴打同学、对其造成人身伤害的行为
- 网络欺凌:在网上对同学进行侮辱、诽谤、恶意损害形象等行为
- 财务欺凌:勒索同学、强占他人钱财的行为
被欺凌后孩子会有哪些信号
- 突然不愿上学
- 无端情绪变化
- 抱怨有同学针对他
- 身上出现伤痕
- 行为异常
- 睡眠出现问题
孩子遭遇校园欺凌应该怎么办
- 当遭遇欺凌,孩子该怎么做
- 保持镇定
- 求救
- 人身安全永远是第一位的
- 学会寻求帮助
- 一定要告诉家长
- 当孩子遭遇欺凌,家长该怎么做
- 教会孩子自尊自爱和自我保护
- 鼓励孩子建立有益的人际关系
- 冷静,最重要的是孩子
- 共情,先别追问过多细节
- 接纳,父母绝不抛弃你
- 安抚,先平复孩子的情绪
- 感谢,你肯将事情讲出来,很勇敢
更多与校园欺凌有关的法律
《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十七条规定,已满十六周岁的人犯罪,应当负刑事责任。已满十四周岁不满十六周岁的人,犯故意杀人、故意伤害致人重伤或者死亡、强奸、抢劫、贩卖毒品、放火、爆炸、投放危险物质罪的,应当负刑事责任。已满十二周岁不满十四周岁的人,犯故意杀人、故意伤害罪,致人死亡或者以特别残忍手段致人重伤造成严重残疾,情节恶劣,经最高人民检察院核准追诉的,应当负刑事责任。
对依照前三款规定追究刑事责任的不满十八周岁的人,应当从轻或者减轻处罚。因不满十六周岁不予刑事处罚的,责令其父母或者其他监护人加以管教;在必要的时候,依法进行专门矫治教育。
《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第十六条规定,未成年人的父母或者其他监护人应当履行下列监护职责:
(二)关注未成年人的生理、心理状况和情感需求;
(三)教育和引导未成年人遵纪守法、勤俭节约,养成良好的思想品德和行为习惯;
(九)预防和制止未成年人的不良行为和违法犯罪行为,并进行合理管教。
《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第三十九条规定,学校应当建立学生欺凌防控工作制度,对教职员工、学生等开展防治学生欺凌的教育和培训。学校对学生欺凌行为应当立即制止,通知实施欺凌和被欺凌未成年学生的父母或者其他监护人参与欺凌行为的认定和处理;对相关未成年学生及时给予心理辅导、教育和引导;对相关未成年学生的父母或者其他监护人给予必要的家庭教育指导。
对实施欺凌的未成年学生,学校应当根据欺凌行为的性质和程度,依法加强管教。对严重的欺凌行为,学校不得隐瞒,应当及时向公安机关、教育行政部门报告,并配合相关部门依法处理。
抵制校园欺凌
让我们共同努力,对校园欺凌说不!愿所有青春都能被温暖对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