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国中产生活揭秘:每月40银元的体面与艰辛
民国中产生活揭秘:每月40银元的体面与艰辛
提到民国时期的中产阶层,很多人脑海里可能会蹦出电视剧《情深深雨蒙蒙》里的那些人物。优雅的穿着、体面的生活,似乎那个时代的中产阶层就是一群日子过得有滋有味的小资。但,这真的是他们的真实生活吗?今天,我们就带大家穿越到那个动荡却又充满烟火气的年代,看看民国中产阶层的生活到底是什么样子。
他们是谁?中产阶层的“人设”长什么样?
民国时期的中产阶层,有点像今天的“白领”群体。他们大多是教师、律师、记者、政府职员、银行职员这些职业人。受过良好的教育,收入也比社会底层的劳力阶层高出一大截。
以当时的上海为例,一名记者或编辑的月薪大约在40到100银元之间;中学教师收入稍微低一点,但也有40到80银元左右;而新式商店的普通职员,收入大概是20到60银元。
听起来是不是还不错?但别急,收入高归高,支出同样不少,尤其是在上海这种“民国魔都”,衣食住行的成本可不低。
一个月40银元,够不够维持一份体面的生活?
先说住,当时上海的石库门房子——那种有电灯、自来水的一层楼,月租大概是10银元;如果是普通的一间厢房,房租大约7银元。
再说吃,米价在1920年代的上海,每百斤大概8到13银元不等。而且根据《文化人的经济生活》记载,当时一块银元能换两三百个铜板,一个鸡蛋只要一两个铜板,一包烟三个铜板,剃个头八个铜板,生活成本看似还算友好。
至于出行,人力车起步价大约十个铜板,电车更便宜,只要一枚铜板。凭借他们的工资,维持一份体面的生活问题不大。
不过,这种生活的“体面”,更多是建立在对物价和支出的精打细算上的。要是你觉得他们日子轻松,那就大错特错了!
真实的中产生活:账簿里的“人生百态”
还好,民国人有个优良传统:爱记账。通过一位名叫董士沅的账簿,我们得以一窥民国中产的生活细节。这位董先生,来自江苏常州,在安徽符离集负责一家粮栈的运营,算是一个典型的中产阶层。
根据账簿记录,董士沅的收入主要来源有:
基本工资:每月25银元;
过节费:春节、端午、中秋,每次3到4银元;
膳食费:每月16银元;
奖金:年底发62.5银元;
其它偶尔收入:比如房租、利息等。
总的算下来,他每月的平均收入约46银元,如果加上投资、房租等,月入能达到103银元。乍一看,他的收入比普通百姓高出不少,但别忘了,他上有老下有小,开销自然也不少。
吃穿住行:南方人家的精致与讲究
在董士沅的账簿里,开支最多的部分自然是“吃”。作为一个地地道道的南方人,他的饮食充满了江南特色:鱼、虾、蟹是餐桌上的常客,还有鸡蛋、水果、符离集有名的烧鸡。尤其是白鱼和对虾,这两样是他的最爱。虽然不是什么山珍海味,但比起普通人家,董先生的伙食档次还是高了不少。
住的方面,董士沅租了一座宽敞的大房子,每月房租4.5银元,性价比相当不错。而且每次回老家,他都不住乡间老屋,而是选择在镇上住一晚,宁愿多花点钱,也不降低生活品质。
出门更是讲究,靠双腿走路?想都别想!董先生出行基本靠人力车,这可谓是那个年代“有身份”的象征。
娱乐、医疗、人情往来:生活不是只有柴米油盐
除了吃喝住行,董士沅的账簿里还记录了不少“非必要消费”。比如,他不爱看电影,但喜欢洗澡、修发和去茶馆喝茶。修一次发只要两角钱,而泡茶馆是他为数不多的消遣。
医疗开支则是账簿里的“大头”。1936年,他的父亲生病,挂号、检查、买药一共花了6.5银元,相当于一个月的房租!可惜,最终父亲还是没能挺过这场病。随后,丧葬费更是花了100银元,足足是董士沅两个月的工资。
人情开销呢?也不少!有趣的是,他经常赏给帮忙倒便桶的学徒一角钱。上街买东西,只要稍微重一点,他就会雇人送货上门,哪怕其实自己能提回去,但为了“有面子”,他宁愿花这笔钱。
战争来了,中产阶层的危机也来了
在和平年代,董士沅的日子虽然忙碌,但总体还算安稳。然而,随着日本侵略的脚步逼近,他的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1937年抗日战争全面爆发。粮栈被迫关闭,他留守观望局势。与此同时,他拿出10银元购买救国公债,还捐了不少钱给援绥军、抗日救济会等组织。
战火蔓延,家乡亲人的安危成了他的心头大事。1938年,他一年邮寄了28次物资和信件,比1936年翻了几倍。这年邮费就花了16.37银元,不仅因为邮费涨价,还因为寄得实在太频繁。
从体面到节俭,战火中的中产阶层
战争打乱了董士沅的生活节奏。粮栈彻底停业,他失去了主要收入来源。无奈之下,他将家宅以16银元的价格出租,自己搬到更小的房子里住,房租从4.5银元涨到6银元,虽然省下了一些差价,但日子远不如从前宽裕。
吃的也开始变得简单,肉类减少,水果基本不买了。最爱的洗澡、修发次数也少了。甚至下乡收租时,吃的都是馒头、咸菜加开水,完全没有战前的精致派头。
更糟糕的是,伪政府的苛捐杂税让日子雪上加霜。为了办一张“良民证”,就得花1.2银元。董士沅甚至开始迷信,账簿里出现了不少请人看相、算命的记录。
战争才是中产阶层的最大敌人
董士沅的最后一笔账簿停留在1942年2月,不知道是他停止了记账,还是发生了别的变故。但他的账簿为我们留下了一个珍贵的窗口,让我们看到了那个时代的中产阶层是如何生活的。
他们的生活看似体面,但却脆弱得不堪一击。和平时代,他们努力精打细算,维持一份优雅和从容。而战争一来,这种体面便被无情打破。
如今,我们的生活是否比他们更稳定?面对突如其来的变故,我们是否也有足够的抗风险能力?这些问题,或许值得我们每个人深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