积极心理学:美好生活、健康长寿的科学指南
积极心理学:美好生活、健康长寿的科学指南
积极心理学作为一门新兴学科,近年来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它不仅帮助我们理解什么是美好生活,还为我们提供了实现美好生活的科学指导。本文将从多个角度阐述为什么学习积极心理学如此重要。
积极心理学是关于美好生活的科学
美好生活是古往今来所有人的向往。著名积极心理学家、原密歇根大学教授克里斯托弗·彼得森(Christopher Peterson)教授在《遇见你的幸福心灵》(2012)一书中提出美好生活的四个要素:
(1)大爱精神。一个人爱自己、爱别人、爱国家、爱民族、爱社会,这样的爱是美好生活特别重要的心理成分。试想如果你嫁入豪门,所有的物质需要都已满足,有车子,有房子,甚至还有仆人,但是缺乏爱,这样的生活是美好的吗?所以美好生活一定要有爱,更要有大爱。
(2)活得开心、活得积极。阳光拂面,春暖花开,都会让我们产生愉悦的感觉,这样的感觉越多,我们的生活当然越美好。
(3)有价值、有贡献。人觉得自己活得有价值、有贡献是一种特别美好的感受。“自我效能”(self-efficacy)由斯坦福大学心理学家阿尔伯特·班杜拉(Albert Bandura)于20世纪70年代在《思想和行为的社会基础》中提出,定义是:“人们对自身能否利用所拥有的技能去完成某项工作的自信程度”。自我效能感影响或决定人们对行为的选择,以及对该行为的坚持性和努力程度。它影响人们的思维模式和情感反应模式,进而影响新行为的习得和习得行为的表现。自我效能感高的人期望值高,爱显示成绩,遇事能理智处理,乐于迎接应急情况的挑战,能够控制自暴自弃的想法——需要时能发挥智慧和技能。自我效能感低的人则畏缩不前,容易失败,情绪化地处理问题,在压力面前束手无策,易受惧怕、恐慌和羞涩的干扰——当需要时,其知识和技能难以发挥。所以,人一定要觉得自己有用,有价值。
(4)有意义感。这种意义感不是一种抽象的概念,是我们深切的身心感受。在看潮涨潮消、花开花落时会有感触或感动,这就是意义感。
可见,科学的心理学,特别是积极心理学是我们建设美好生活的重要科学指导。
积极心理学体现了中华民族的智慧
中国士大夫的八个核心价值是: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中国传统文化特别强调“正心”的作用。中国近代史上有成就的人都强调“心”的意义。毛泽东16岁写作文,开宗明义讲的就是“我心即宇宙,宇宙即我心”;曾国藩提出“凡成大事者必先知人,知人者必先知己,知己者必先知心”。因此,“正心”是做好事业的前提。
学习积极心理学能够帮助我们真正从科学的角度理解什么是“诚意”“正心”以及如何做到“诚意”“正心”。
积极心理学体现了与众不同的人性
达尔文的进化论提出,所有的生理特性和心理特性,无论是其他物种还是我们人类,都是漫长的进化历史选择的结果。从爬行到直立行走,大脑皮质不断地变大,这样的变化是怎么产生的呢?达尔文提出两个特别重要的选择机制。
一个是自然选择机制。一种特性如果利于我们生存、利于我们适应变化的环境,那么这种特性就有意义。所以,我们身上很多的特性都是利于我们生存的特性。
另一个是性选择机制。“性选择”指的是人类在进化过程中,葆有的是那些利于我们自身繁殖的特性。凡是利于人类繁殖的特性,肯定有其竞争的优势。那么性选择的标准是什么?不是适者生存,而是美者生存,如雄性孔雀几千万年始终保持孔雀开屏的特性。从自然选择的角度来讲,孔雀开屏其实不利于它的生存,容易被天敌看见,进而被吃掉。而且,张开的尾巴不利于孔雀行走和逃跑。因此,从自然选择的角度来讲,孔雀开屏很难解释。但是从异性选择的角度来讲,孔雀开屏就很容易解释,它能够吸引异性产生繁殖行为,然后这个基因就被留存下来。
进化论中有很多选择机制,包括自然选择、性选择、合作选择,还有类群体适应选择等。我曾经做过一个研究,比较了几千万年的进化史到底让人类在组织形态学方面产生了哪些变化,这些变化又对应着人类怎样独一无二的特性。
人脑结构与积极的人性
人脑有情感加工区域,所以人一定是讲感情的,感情是人类特别重要的心理特性。“问世间情为何物,直叫人生死相许。”可见,生命一定是要活出感情的,这也解释了为什么大爱是对我们过上美好生活特别重要的心理需求。人脑有学习的区域,所以我们能够学习了解新的东西;人脑有做梦的区域,所以我们憧憬未来、向往未来,我们有梦想、有追求。
迷走神经
科学家发现,人身上最古老的一条神经通道叫作迷走神经,它发源于人类最古老的脑区——脑干,这是运动控制区域。和其他动物相比,人类的脑干不是最大的,说明人类的运动能力不是最强的。人类脑区中有很多与繁殖相关的区域也不是最大的,这说明人类繁殖能力也不是最强的。和动物比生存、繁殖、斗争、残忍的本能,我们都比不过。但最后我们掌握了主动权,靠的是什么?靠的是我们人与众不同的人性。
以前,我们以为迷走神经只跟呼吸、消化、心跳运动及腺体分泌有关,但现在发现,其实迷走神经和我们的人性发展密切相关。当动物四足爬行的时候,迷走神经是扭曲的;当人站立起来以后,我们的迷走神经是张开的。当迷走神经张开时,我们能感受到人性的快乐、积极、幸福和崇高。有很多例子可以证明这一点:看见一幅美好的画面,你会情不自禁地喝彩,会抬头挺胸,张开我们的迷走神经喊一声“好”;看见个不好的事物,我们的共同反应是什么?一定是扭曲压迫我们的迷走神经。比如说你的手被针扎了一下,你会怎么叫?一定是“嘶”一下,紧缩你的迷走神经;或者我们会喊一声“哎哟”,低着下巴憋着胸压迫迷走神经。
著名哲学家康德曾经说过一段意味深长的话:“有两种东西,我对它们的思考越是深沉和持久,它们在我心灵中唤起的惊奇和敬畏就会日新月异不断增长。这就是我头上的星空和心中的道德。”康德为什么把仰望星空和思想道德连在起?当我们仰望星空的时候,我们张开了迷走神经,这唤醒了我们心中伟大的人性,所以道德之心油然而生,这就是进化选择出来的积极的人性。
镜像神经元
1995年,意大利帕尔马大学的著名神经心理学家贾科莫·里佐拉蒂(Giacomo Rizzolatti)发现,人类大脑的前额叶有一组神奇的“神经元”,他把它叫作“镜像神经元”(mirror neuron)。
为什么叫作“镜像神经元”呢?当我们看到别人在和自己做同样的事情时,双方会产生相同的“神经元”放电,就像两面镜子互相印证了彼此的心理活动。正是因为有了这样的“镜像神经元”,所以我们才能够理解别人的感情,明白对方的意图,了解大家的计划。合作、学习、模仿、沟通情感、道德都需要“镜像神经元”的参与。而这是我们人的特性,是我们人的竞争优势,是进化选择出来的人类与众不同的特性。从人性的角度来讲,进化选择的是积极的人性,而积极人性是我们“积极心理学”的理论基础。
“镜像神经元”已被证明。在猴脑中存在一种特殊的神经元,能够像照镜子一样通过内部模仿而辨认出所观察对象的动作行为的潜在意义,并且作出相应的情感反应。这个发现一经公布,立即在全世界科学界引起巨大反响。科研人员把这种具有特殊能力的“神经元”称作“大脑魔镜”。
有“镜像神经元”的存在,人类才能学习新知,与人交往,这是因为人类的认知能力、模仿能力都建立在“镜像神经元”的功能之上。人脑中存在的“镜像神经元”具有视觉思维和直观本质的特性,它对于理解人类思维能力的起源、人类文化的进化等重大问题有重要意义。它可以帮助我们迅速理解他人意图,体验他人情感,因此它是语言建立的基础。
美国著名心理学家乔纳森·海特(Jonathan Haidt)曾经做过一个有趣的研究(Silver & Haidt,2008)。他把44对正在喂奶的妈妈和她们的孩子一起请到心理学实验室,请这些妈妈观看三组不同的视频:娱乐视频、一般视频和让人感动的视频。心理学家发现,其中感动的身心反应和幸福的身心反应居然是完全一样的。当妈妈们感动的时候,会全身发热、嗓子发紧,眼泪可能会流出来,话说不出来,乳汁分泌增加。
当我们极度幸福的时候,也是全身发热、嗓子发紧,眼泪流出来,话也说不出来。这说明我们人类是积极高尚的生物。我们把自己最幸福的神经反应和最道德的神经反应居然等同起来,重叠起来。
积极心理学是关于积极人性的科学,学习积极心理学可以让我们弘扬伟大的积极人性。
积极心理学是健康长寿的秘诀
肯塔基大学的神经心理学教授大卫·斯诺登(Daivd Snowden)从1986年开始对一些长寿的妇女进行了长达30多年的追踪研究(Danner et al,2001)。有一批修女住在美国明尼苏达州郊外的一个修道院里,这些修女平均年龄已经高达102岁,非常健康。斯诺登教授想知道这些修女长寿的秘密,于是他对这些修女进行了追踪研究。他发现,这些修女大脑都有老年痴呆症的病灶,换句话说她们生理的衰老其实和其他老人没有什么区别。
但是为什么这些大脑中的老年痴呆症的病灶没有影响到她们的生活、工作和她们的记忆、行动,没有影响到她们的健康和寿命?
斯诺登教授发现,心态积极阳光的修女的寿命要比其他修女平均长10年。这位教授自己开始做研究的时候,还是个年轻的助理教授,30多年后自己都快退休了,还有28位老人活得非常好。虽然他不能完成一个统计学的平均数的计算,但是他做了一些阶段性的研究报告。
比如,他对其中的180位修女在她们20多岁申请入修道院时写的个人陈述材料进行文本分析,看有多少修女在写申请材料的时候流露出积极阳光的心态,用到了爱、满意、幸福、希望、快乐,有多少修女充满了平淡而毫无激情的描述。
他举了一个例子,有两个修女同一年被修道院录取,而且很巧地分在同一个宿舍。但一个修女活98岁,另一个修女只活到59岁。尽管她们的生活条件、生活方式、作息习惯、饮食习惯都是一样的,但是从她们年轻时候的自述可以看出来,她们的心态、性格都是不一样的。
所以,积极心态才是我们健康长寿的不二法门。
结语
总之,我们提倡大家学点积极心理学,因为它是我们追求美好生活的科学基础,是我们民族的传统智慧,它也是我们人的天性,是健康长寿的秘诀。
最后,用我国著名哲学家冯友兰先生在抗日战争期间所写的《贞元六书》中的自述作为结束语。冯先生在抗日战争最艰难困苦的时候一直在书斋里头呕心沥血写作中国哲学思想史。有些人不以为然,为什么不能做一些打仗的事情、实实在在的事情,写思想史、写哲学有什么用?冯先生不为所动,坚持写完中国哲学思想史,最后分成六本书出版,即《贞元六书》,其中第一本叫《新原人》。在《新原人》的第一页,冯先生说了这样一段意味深长的话:
“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此哲学家所应自期许者也。况我国家民族值此贞元之会,当绝续之交,通天人之际,达古今之变,明内圣外王之道者,岂可不尽所欲言,以为我国家致太平,我亿兆安身立命之用乎?虽不能至,心向往之。非曰能之,愿学焉。
我们不可能随时随地、无处不在地有这样的积极心态,但是我们一定要有向往之心,学习之心。虽不能至,心向往之,非曰能之,愿学焉!向往学习将成就我们积极幸福的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