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小白 wenxiaobai
资讯
历史
科技
环境与自然
成长
游戏
财经
文学与艺术
美食
健康
家居
文化
情感
汽车
三农
军事
旅行
运动
教育
生活
星座命理

古彝文:彝族文化的活化石

创作时间:
2025-01-21 23:15:57
作者:
@小白创作中心

古彝文:彝族文化的活化石

在人类文明的长河中,文字是记录历史、传承文化的重要载体。而在众多古老文字中,古彝文以其独特的魅力和顽强的生命力,被誉为“彝族文化的活化石”。作为世界上唯一存活的古文字,古彝文不仅记录了彝族的历史和文化,还在现代社会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01

古老的文字,悠久的历史

古彝文的起源可以追溯到五千年前,与甲骨文等世界古文字同源,经历了“图画—符号—文字”的演变过程。考古研究发现,半坡、姜寨、柳湾等遗址出土陶器上的刻划符号,与彝族传统文字有形同或形似的部分,可用彝文字识读释解。随后彝文从图画逐步演进到象形字,象形字发展到一定阶段后,随着人们对事物认识的深入,由于象形字只能代表某一具体事物,不能表示人类复杂的思想和概念,于是又随着形象思维的飞跃而创造了会意字。贵州《大定县志》卷十三云:“唐时纳垢酋居岩谷,撰爨字,如蝌蚪,三年始成,字母一千八百四十,号日韪书,即今夷字,文字左翻倒念亦有象形、会意诸义。”由此可知,象形字、会意字在彝文中占主导地位。

1974年,四川省民族事务委员会彝文工作组根据彝族人民的意愿和要求,在原有彝文的基础上,经过深入研究和广泛征求意见,组成了表音音节文字方案——《四川彝文规范方案》。规范彝文是将古彝文通过顺时针旋转90度形成的一种变体文字,以彝语北部方言圣乍话为基础方言,以喜德语音为标准音,根据笔画不多、结构简单、书写方便、字形美观的原则,选用古彝文中819个字,分别表示标准音点的819个音节。这一方案的出台,标志着彝文规范工作的重大突破,也为彝文的传承与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1980年,《四川彝文规范方案》获国务院批准正式推行,规范彝文成为促进彝族教育的普及和发展文化科学事业的文字工具。

02

文化瑰宝,传承千年

古彝文不仅是彝族人民记录思想、交流感情和承载语言的符号,更是反映彝族社会历史变迁、展现彝族人民智慧和情感的文化瑰宝。在历史上中国少数民族曾创制并使用过的三十几种古文字中,古彝文是其中文字与文献数量最多、体量最大、底蕴深厚、内容丰富、体制完善而成熟的古文字。古彝文的典籍涉及社会各个层面且内容非常丰富。彝文文献多由彝族巫师毕摩世代抄写流传,多用于巫事。流传至今的各地区彝文文献载体形制繁多,彝文文献最早见于钟铭、石刻,但更多的文献形式为纸书。彝文典籍内容涉及了彝族古代社会的各个方面,包括天文、地理、政治、经济、军事、医学、算术、地形、地貌、生物、农牧等内容,客观地反映了彝族社会的发展历史,其中蕴含着大量生产与生活的技能智慧。

从文字厚度上看,彝族文字可谓在世界古文字中首屈一指。根据统计,彝族文字是世界文字中字数最多、体量最大的古文字。目前,《滇川黔桂彝文字集》共收录古彝文单字87,000多个,而世界古文字没有一种文字能够达到这样的体量。可以说,古彝文真正体现了承担彝族语言载体的功能,是发育比较成熟、稳定和具有厚实饱和度的文字。

03

现代应用,焕发新生

在现代社会,古彝文依然发挥着重要作用。贵州省毕节市有着悠久的彝族历史和丰富的文化遗产,是彝族古文献典籍最为丰富和典型的地区之一。近年来,贵州毕节地区不断加强彝族文字文献收集、文字编译、双语应用等工作,彝族历史文化传承保护成果丰硕。彝文古籍文献抢救性保护整理数量位居前列,搜集整理和翻译出版了《爨文丛刻》《西南彝志》《宇宙人文论》《彝族源流》《物始纪略》《彝文金石图录》等在国内外有重要影响的彝文古籍珍品;在彝族聚居区实行彝语、汉语“双语教学”,培养了一大批彝文专业人才,为抢救、保护、传承彝族文化发挥了积极作用;并且还将古彝文作为打造、传播彝族文化的重要元素,展现彝族文字之美,创建古彝文化景观。古彝文的文化价值、美学价值、传承价值正被逐步激活。

2023年1月,毕节市档案馆牵头申报的“贵州毕节彝族古文字档案”成功入选第五批《中国档案文献遗产名录》。入选《中国档案文献遗产名录》的“贵州毕节彝族古文字档案”共有55部(册),10部(册)收藏于毕节市档案馆、45部(册)收藏于毕节市彝文文献翻译研究中心。其中49部(册)形成于清代乾隆至光绪年间,绝大多数为存世孤本。此前有54部(册)入选《中国少数民族古籍总目提要·贵州彝族卷》,46部(册)入选《国家珍贵古籍名录》。这批档案文献蕴藏着彝族人民生产生

然而,随着时代的变迁,古彝文的传承与发展面临着诸多挑战。幸运的是,随着人工智能(AI)技术的飞速发展,古彝文的识别与保护迎来了新的曙光。深度学习作为人工智能的重要分支,通过模拟人脑神经网络的方式,实现了对复杂数据的自动分析和处理。在古彝文识别领域,研究人员利用深度学习技术,通过训练大量的古彝文图像数据,使计算机能够自动识别并解析这些古老文字。这一技术的应用,大大提高了古彝文识别的准确性和效率。

2023年,合合信息针对现有的《西南彝志》、云南贵州一带古彝文字符开展统一编码,发布了古彝文基础编码数据库,实现AI“理解古籍”的突破。该数据库包含上千个古彜文基础编码,通过API数据接口等形式,该数据库有望帮助高校研究人员、文化工作者、兴趣爱好者等人群快速找到古彝文在字典中的读音、汉语释义、用法,如同“大字典”一般,帮助人们降低古彝文书籍、文献阅读的门槛,以数字化手段助力传统文化保护、创新之路。

04

保护与传承,任重道远

尽管古彝文的保护和传承取得了显著成果,但仍面临诸多挑战。古彝文的字符集和字体非常庞大且复杂,不同地域和不同时代的古彝文存在差异,这给字符识别和文本识别带来了很大的挑战。古彝文没有标准的书写规范,不同的人有不同的书写风格和习惯,这使得文本识别和机器学习变得更加困难。古彝文古籍的保存状况不好,很多古籍存在残缺、污渍、笔墨污染、模糊、印章噪声干扰等问题,这给文本修复和识别带来了很大的困难。古彝文古籍的排版风格不统一,不同地域和不同时代的古彝文古籍存在差异,这给文本定位和识别带来了很大的挑战。古彝文古籍中存在手写体,不同的人有不同的手写风格,这使得手写体识别变得更加困难。古彝文古籍中存在多语种混合的情况,例如彝文和汉文混合使用,这给文本识别和机器学习带来了更大的挑战。

面对这些挑战,我们既要依靠现代科技的力量,也要注重传统方法的传承。通过建立更多的古彝文研究机构,培养专业人才,加强古籍的整理和保护工作,同时利用AI等新技术手段,推动古彝文的数字化保护和传播,让这颗中华民族文化宝库中的璀璨明珠,继续闪耀在世界文明的舞台上。

© 2023 北京元石科技有限公司 ◎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4294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