乙肝三系检测与治疗新突破:中国研究实现3%-23%功能性治愈
乙肝三系检测与治疗新突破:中国研究实现3%-23%功能性治愈
乙型肝炎病毒(HBV)感染是全球性的健康问题,影响着近3亿人,其中我国是HBV感染人数最多的国家,约占全球总数的三分之一。慢性HBV感染者可进展为慢性乙型肝炎,如不予干预和治疗,肝脏长期慢性炎症损伤逐渐会形成肝纤维化、肝硬化及肝细胞肝癌等不良预后。为了明确感染状态,及时采取干预措施,乙肝三系检测成为诊断乙肝感染的重要手段。
什么是乙肝三系检测?
乙肝三系检测,又称“乙肝两对半”,是通过分析血液中特定抗原和抗体的存在情况,帮助医生判断患者是否感染乙肝病毒、病毒复制状态及传染性大小。它主要包括以下五项指标:
- 乙肝表面抗原(HBsAg):阳性结果表明体内存在乙肝病毒感染。
- 乙肝表面抗体(HBsAb):阳性表示机体已产生免疫力,可能源于疫苗接种或自然感染后恢复。
- 乙肝e抗原(HBeAg):阳性提示病毒复制活跃,传染性强。
- 乙肝e抗体(HBeAb):阳性通常意味着病毒复制减弱,传染性降低。
- 乙肝核心抗体(HBcAb):阳性说明曾感染过乙肝病毒,但无法确定当前是否仍处于感染状态。
通过这些指标的不同组合,可以区分健康人群、病毒携带者或慢性感染者,并评估病情进展。例如,“大三阳”指的是乙肝表面抗原、乙肝e抗原、乙肝核心抗体这三项检查结果都是阳性的,提示病毒复制活跃,传染性强;而“小三阳”则是乙肝表面抗原、乙肝e抗体、乙肝核心抗体这三项检查结果都是阳性的,提示病毒复制相对缓和,传染性较低。
乙肝三系检测的临床应用
乙肝三系检测不仅是诊断乙肝感染的重要工具,还能为治疗决策和疾病管理提供科学依据。例如,通过监测HBsAg和HBV DNA的变化,可以评估抗病毒治疗的效果;通过检测HBsAb,可以判断疫苗接种是否成功产生免疫力;通过观察HBeAg和HBeAb的转换,可以评估病情的变化趋势。
值得注意的是,乙肝三系检测结果需要结合其他检查指标综合分析。例如,即使HBV DNA检测不到,如果HBV RNA水平较高,也可能存在病毒学反弹的风险。因此,医生通常会结合肝功能、甲胎蛋白、影像学检查等结果,全面评估患者的病情。
最新研究进展
近年来,乙肝治疗领域取得了重要突破。2024年12月,由中国医生科学家侯金林、张文宏等主导的研究小组在国际顶级医学期刊《新英格兰医学杂志》上发表了一项重要研究。该研究评估了一种名为Xalnesiran的小干扰RNA分子联合免疫调节剂治疗慢性HBV感染的效果。结果显示,在通过核苷或核苷酸类似物(NA)治疗实现病毒学抑制的慢性HBV感染者中,这种联合治疗方案在治疗结束后24周内HBsAg阴转率可达到3%~23%,且安全可控。这一发现为实现乙肝功能性治愈带来了新的希望。
乙肝三系检测的意义
定期进行乙肝三系检测对于预防和控制乙肝传播至关重要。通过早期发现感染,可以及时采取治疗措施,减少肝硬化、肝癌等严重并发症的风险。对于未感染人群,通过检测HBsAb可以判断疫苗接种效果,确保获得免疫力。此外,乙肝三系检测还有助于识别高风险个体,如医务人员、血液透析患者等,从而采取针对性的预防措施。
总之,乙肝三系检测是一项重要的筛查工具,不仅能明确感染状态,还能为治疗决策和疾病管理提供关键依据。如果需要进一步解读检查结果或了解相关注意事项,建议咨询专业医疗人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