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铁票价调整背后的经济学:市场化改革如何平衡供需?
高铁票价调整背后的经济学:市场化改革如何平衡供需?
近日,铁路部门宣布自2024年6月15日起,对京广高铁武广段和沪昆高铁沪杭段等线路的票价进行调整,引发社会广泛关注。根据最新公布的票价表,武汉至广州南二等座票价将从463.5元涨至553元,涨幅达19.31%;上海虹桥至杭州东二等座从73元涨至87元,涨幅19.18%;杭州东至长沙南二等座从405元涨至485元,涨幅19.75%。这一轮票价调整不仅涉及面广,而且幅度较大,充分体现了铁路部门推进市场化改革的决心。
市场化定价:铁路改革的必然选择
此次票价调整,是铁路部门深化运输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要举措。2015年12月,国家发展改革委发布《关于改革完善高铁动车组旅客票价政策的通知》,正式将高铁定价权下放给国铁集团,标志着高铁票价市场化改革的开始。此次调价是铁路部门在市场化定价机制下的一次重要实践。
从经济学角度来看,市场化定价是资源配置最有效的方式。通过价格信号,可以准确反映市场供需状况,引导资源合理配置。对于京广高铁武广段和沪昆高铁沪杭段这样的繁忙干线,市场化定价能够更好地匹配运能与需求,促进客流均衡化。
北京交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副院长李红昌指出,高铁票价的调整需要综合考虑多个因素:
- 市场需求:凡是市场需求较为旺盛、商务旅客占比较高、旅客支付能力较强的线路,可以进行更加灵活多样的票制票价。
- 运输供给能力:对于高铁供给能力比较紧张的线路,特别是京沪、京广、京哈等繁忙干线,需要通过票制票价的方式来进行运输能力的分配。
- 财务平衡:铁路系统面临巨大的还本付息压力,通过票制票价可以增加铁路的总体收入,有助于财务平衡。
- 市场竞争:铁路需要面对民航、公路等运输方式的竞争,通过票制票价调整来适应综合运输体系的发展需要。
灵活折扣机制:兼顾公平与效率
值得注意的是,此次票价调整并非简单的一刀切涨价,而是建立了更加灵活的折扣机制。各站间执行票价将以公布票价为上限、5.5折为下限,实行多档次、灵活折扣的浮动票价体系。这意味着,旅客在不同季节、日期、时段选择出行,可能会享受到不同程度的优惠。
这种差异化定价策略在航空业已广泛应用,证明是行之有效的。它既能保证铁路部门获得合理收益,又能为旅客提供更多的选择。对于时间敏感度较低的旅客,可以选择折扣较大的车次,享受价格优惠;而对于时间敏感度较高的商务旅客,则愿意支付更高票价以获得更快捷的服务。
改革成效与未来展望
从已经实施市场化票价机制的京沪高铁、厦深高铁等线路来看,改革效果是积极的。这些线路市场运营良好,客流更加均衡,综合运输效能持续提升,旅客出行体验不断改善。
展望未来,高铁票价的市场化程度有望进一步提高。李红昌认为,长期来看,高铁票价会上浮和下浮幅度不断扩大,这是高铁收益管理的内在需要。同时,由于成本的不断提升,原材料、动力等成本因素的推动,高铁票价的调整将成为一个长期趋势。
当然,市场化改革也需要平衡好各方利益。北京交通大学中国交通运输经济研究中心副主任李红昌提醒,灵活的票制票价应建立在市场有竞争、乘客有多种选择的基础上。只有引入竞争机制,才能确保调价过程不是简单的垄断势力影响和利润攫取的过程。对于垄断企业,提价必须受到政府监管。国铁集团作为国有企业,也应有其社会公益担当。
总体来看,此次高铁票价调整是铁路部门推进市场化改革的重要一步。通过建立灵活的票价机制,可以更好地满足旅客多样化需求,提升高铁运营效率和服务质量。同时,这也对铁路部门的精细化管理水平提出了更高要求。如何在追求经济效益的同时,兼顾社会效益,将是未来改革中需要持续关注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