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南国家植物园:生态保护与科普创新的绿色典范
华南国家植物园:生态保护与科普创新的绿色典范
2024年10月,华南国家植物园成功举办了以“人类与植物星球”为主题的全国植物园科普活动,吸引了数万名市民和游客参与。这场活动不仅展示了华南国家植物园在科普教育方面的创新实践,更体现了其作为国家植物园体系重要组成部分的使命与担当。
历史悠久的植物学研究重地
华南国家植物园的前身可以追溯到1929年,由著名植物学家陈焕镛院士创建的中山大学农林植物研究所。经过近百年的发展,如今的华南国家植物园已成为中国最重要的植物科学研究机构之一,占地面积达1452.3公顷,其中广州园区319.3公顷,鼎湖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约1133公顷。
作为我国历史最悠久、种类最多、面积最大的南亚热带植物园,华南国家植物园目前迁地保育植物20167种,建有38个专类园区。这里不仅是植物的天堂,更是一座集科学研究、植物保育、科学传播和植物资源利用于一体的综合性植物园。
生态保护与科研创新的前沿阵地
华南国家植物园以华南地区热带亚热带植物资源迁地保护为核心,致力于建设国家珍稀濒危植物迁地保育中心和种质资源库。自2022年7月正式挂牌以来,植物园在物种保护和科研创新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果。
据统计,两年来华南国家植物园共引种植物7596号,新增引种物种2449种,其中包括359种珍稀濒危植物和270种国家重点保护野生植物。在科研方面,2022年至2023年共发表SCI收录论文1000余篇,其中高水平研究论文109篇,科研实力已跻身世界一流植物园行列。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华南国家植物园在兰花保育和兜兰繁殖方面取得了突破性进展。作为国内最早开展兰花收集、保育与研发的科研机构之一,植物园的科学家团队成功攻克了世界上最濒危的植物类群之一——野生兜兰的迁地保护和繁殖栽培技术。
科普教育与城园融合的生动实践
华南国家植物园不仅是一个科研机构,更是一个面向公众的科普教育基地。植物园通过开展各类科普活动,向公众普及植物科学知识,传播生态文明理念。2023年,植物园接待游客达241万人次,同比增长近50%,线上线下科普受众超过2000万人次。
为了推动植物科学知识走进千家万户,华南国家植物园创新性地提出了“1+3+N”城园融合体系。“1”是指建设华南国家植物园,“3”是指推进北-中-南3片迁地保护示范区建设,“N”指的是建设10个以上专类植物展示园和200个以上生态科普宣教点。通过这一模式,植物园将科研成果、植物展示、生态科普融入城市生活,让市民在日常生活中就能感受到植物的魅力。
未来展望:打造世界级植物园体系
华南国家植物园的目标是到2035年建成较为完善的国家植物园体系,实现80%以上的国家重点保护野生植物和70%以上珍稀濒危野生植物得到有效迁地保护。为此,植物园正在实施一系列重大工程,包括建设植物多样性迁地保护与利用实验平台、自然教育馆、国家自然教育与生态文明示范基地等。
同时,华南国家植物园还致力于推动新优植物品种走出园、融入城。例如,广州市林业和园林科学研究院科研团队新培育的绿美兜兰和新发现的白花盾叶苣苔等珍稀新优植物品种,已经开始在城市绿化中推广应用。
作为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华南国家植物园正以创新精神和务实行动,为全球生物多样性保护和可持续发展贡献中国智慧和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