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白山红参制作技艺入选非遗,传统工艺焕发新生机
长白山红参制作技艺入选非遗,传统工艺焕发新生机
长白山红参制作技艺近日成功入选延边州第六批州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这一消息不仅彰显了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丰硕成果,也为“一带一路”倡议的文化交流篇章增添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五千年文化积淀,长白山红参技艺入选非遗
长白山红参制作技艺是一项集传统智慧与创新实践于一体的精湛工艺,将鲜人参经过清洗、蒸制、晾晒等工序制成红参。这一技艺源于长白山地区,承载着五千年的人参文化积淀。
早在千年前,人参制作成红参后,沿着“丝绸之路”跨越国界,流布四方,成就了跨越时空的传奇。作为丝绸之路的重要分支,“人参朝贡道” 不仅让长白山人参走出白山黑水,走向中原,还以独特的文化价值将中医药文化与东方健康理念带向世界。
传统与创新的完美融合
此次入选非遗的长白山红参制作技艺,不仅保留了传统的制作工艺,更融入了现代技术创新。以延边州代表性企业延边可喜安生物科技有限公司为例,该公司采用先进的低温、低压生产工艺,精准提取人参有效成分,充分保留了人参皂苷,年加工鲜参能力已达1000吨。
严苛的传承人认定
此次申遗的另一亮点,是非遗项目传承人的认定工作。经过延边州专家组层层评审,金辉被认定为“长白山红参制作技艺非遗项目州级代表性传承人”。金辉家族的红参制作历史可追溯到19世纪末20世纪初,历经100多年的传承与发展,到金辉这一代已是第四代。他在继承传统红参制作技艺的基础上,结合现代技术,不断创新工艺,将红参品质提升到新的高度。
红参的药用价值与市场需求
红参在中医药文化中地位显赫,具有大补元气、复脉固脱、益气摄血等多重功效。近年来,随着人们对健康养生意识的不断提高,红参市场需求呈现出稳步增长的趋势。据统计,红参在人参市场中的份额占比约为40%,位居首位。
非遗保护开启新篇章
长白山红参制作技艺被列入非遗名录,不仅填补了人参行业在红参文化遗产领域的空白,更为中医药文化在全球范围内的传播开辟了新途径。延边可喜安生物科技有限公司负责人韩龙哲表示,未来将坚持在创新中传承,在传承中创新,推动长白山红参制作技艺在当代社会中实现更高的价值转化。
这一成就的取得,标志着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迈出了重要一步,也为全球中医药文化的传播开辟了新途径。随着“一带一路”倡议的深入推进,长白山红参制作技艺必将在国际舞台上绽放更加璀璨的光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