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辨证治疗失眠:七大证型特征与疗法详解
中医辨证治疗失眠:七大证型特征与疗法详解
失眠是现代人常见的健康问题,中医将其称为“不寐”,并根据其病因病机将其分为多种证型。本文将详细介绍中医对失眠的理论和治疗方法,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这一常见病症,并提供相应的解决方案。
失眠的定义与病因病机
失眠,中医叫作“不寐”,病名出自《难经·四十六难》。《黄帝内经》中又称其为“目不瞑”、“不得卧”。
失眠的病因病机相当复杂,病因有七情所伤、饮食失节、劳倦过度等,但以情志所伤为最多见,病位则以心、肝、胆、脾、胃为主,总的病机是阳盛阴衰,阴阳失交,临床上可概括为虚、实两大类。虚者以心脾血虚、心胆气虚、心肾不交为主;实者以痰热、内火、瘀血为多,其中以痰阻为最多见。临床表现为患者难以入睡或彻夜难眠,伴胸闷,头晕,大便不爽,或恶心,平素喜酒或肥甘饮食,舌体偏胖、苔厚或腻,脉弦滑。
大体而言导致失眠总缘阳不入阴。而阳不入阴又不出三方面原因:一为阳之太过不及不能入阴;二为阴之不及不得使阳潜藏;至于第三种实际不离以上两点,主要因为产生了有形病理产物故另立说明,如水、湿、痰、饮、瘀血等阻碍了阳入阴的生理状态。
在阳不入阴的总病机下,再分肝郁化火、心肝火旺,痰火扰心,心虚胆怯,心脾两虚、心肾不交,心肝阴血虚等分病机。后代诸医家有所发挥,至上世纪八十年代方药中等主编的《实用中医内科学》问世,把不寐分为心脾两虚﹑阴虚火旺﹑心肾不交等七型,以补益心脾﹑养血安神﹑滋阴降火﹑清心安神﹑交通心肾等十一法治之,可谓全矣!
七大主要证型
1. 肝郁化火证
主要表现:常胁肋、乳房胀闷疼痛,心情抑郁,闷闷不乐,遇事易紧张,喜叹气,心事重,难放下,焦虑,常因心事或焦虑而难入寐,烦躁易怒,不寐多梦,口干而苦,舌边略红,苔微黄,脉弦略数。
症状分析:肝经气机郁滞,则常见胁肋、乳房胀闷疼痛。心情抑郁,闷闷不乐,遇事易紧张,喜叹气,心事重,难放下,常因心事而难入寐,是情志郁的表现。常因焦虑而难入寐,烦躁易怒,不寐多梦,口干而苦,舌边略红,苔微黄,脉弦略数,则是肝郁而化火的表现。
治法:清肝解郁
2. 心肝火旺证
主要表现:不寐多梦,或恶梦、梦魇、梦呓、梦游,甚则彻夜不眠,急躁易怒,伴头晕头胀,目赤耳鸣,口干而苦,便秘溲赤;舌红苔黄,脉弦而数。
症状分析:肝火炽盛,则急躁易怒,头晕头胀,目赤耳鸣。肝火扰动心火,心神兴奋则不寐、多梦;心火旺则口苦。“随神往来者谓之魂”,心藏神,肝藏魂,热扰神飘魂动,则恶梦、梦魇、梦呓、梦游。心火下移小肠,则溲赤。
以上两证的鉴别,肝郁化火往往先有气机郁与情志郁的表现,再出现烦躁易怒,不寐多梦等化火表现;心肝火旺则纯见心肝两脏之火象,没有郁象。
治法:清肝泄热
3. 痰热扰心证
主要表现:心烦不寐,胸闷脘痞,泛恶嗳气,伴头重,目眩;舌偏红,苔黄腻,脉滑数。
症状分析:痰盛内扰则易致胸闷脘痞,泛恶,头重,目眩。舌偏红,苔黄腻,脉滑数,为痰热之象。痰热扰心,心神被扰则心烦不寐。
治法:清化痰热,宁心安神
4. 心脾两虚证
主要表现:不易入睡,多梦易醒,心悸健忘,神疲食少,伴头晕目眩,面色少华,四肢倦怠,腹胀便溏;舌淡苔薄,脉细无力。
症状分析:心脾两虚主要是脾气虚+心血虚。神疲食少,四肢倦怠,腹胀便溏,脉无力为脾气虚表现。血虚则头晕目眩,面色少华,脉细。心血虚,血不养神,则难以入睡,多梦易醒,心悸健忘。
治法:补养心脾,益气生血
5. 心肾不交证
分两种情况:(1) 肾阴虚+心火旺证
主要表现:心烦不寐,入睡困难,心悸多梦,伴腰膝酸软,潮热盗汗,五心烦热,咽干少津,男子遗精,女子月经不调;舌红少苔,脉细数。
症状分析:本证病机主要是肾阴亏于下,不能上济于心,致心火旺。其中腰膝酸软,潮热盗汗,五心烦热,咽干少津,男子遗精,女子月经不调;舌红少苔,脉细数为肾阴虚表现;心烦不寐,入睡困难,心悸多梦,为心火扰神表现。
治法:滋肾阴,清心火,安心神。
(2) 肾阳虚+心火旺(阳虚阳浮)证
主要表现:心烦不寐,入睡困难,同时有怕冷,或腰膝、下半身常有冷感,夜尿多。
症状分析:本证病机主要是心火旺于上,不能下去温肾阳,导致肾阳虚。其中心烦不寐,入睡困难为心火旺于上。怕冷,或腰膝、下半身常有冷感,夜尿多则是肾阳虚表现。这实质是上热下寒。
治法:交通心肾
6. 心胆气虚证
主要表现:胆怯心悸,触事易惊,终日惕惕,伴气短自汗,倦怠乏力;舌淡,脉细弱。
症状分析:心虚胆祛则心悸胆怯,触事易惊,终日惕惕。气短自汗,倦怠乏力;舌淡,脉细弱则是气虚表现。
治法:益气镇惊,安神定志
7. 心肝阴血虚证
主要表现:虚烦失眠,心悸不安,头目眩晕,咽干口燥,舌上少苔,脉弦细。
症状分析:心肝血虚,神失所养,则失眠,心悸,头目眩晕,脉细。心肝阴虚,虚热内扰,则虚烦不寐,咽干口燥。
治法:养血补肝,宁心安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