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视艺术重塑龙形象:从符号到具体人物
影视艺术重塑龙形象:从符号到具体人物
龙,这个神秘而威严的生物,自古以来就在东西方文化中占据着重要地位。在中国,龙是正义与勇敢的象征;在西方,龙则常被视为邪恶的化身。然而,随着影视艺术的发展,龙的形象逐渐从单一走向多元,从符号走向具体。本文将带你走进电影中的龙世界,探索这个古老生物在现代艺术中的新面貌。
中国龙:正义精神与民族文化
在中国文化中,龙是神秘、威严而又正义的存在。在影视作品中,龙常常作为象征符号出现,承载着特定的文化意义。
《龙年警官》(1990)电影海报。图片来源:豆瓣
例如,电影《龙年警官》(1990)通过塑造一位忠诚、热爱事业、坚定感情的刑警队长傅冬形象,展现了中国刑警的可贵品质。导演黄健中在片名中巧妙地将"龙"与1988年龙年相联系,强调了中国刑警的精神特质。
成龙主演的《龙马精神》(2023)则通过讲述主角老罗与宝马"赤兔"的故事,展现了拼搏精神与对生命的珍视。影片中的"龙马精神"既体现在老罗的奋斗历程中,也体现在他对生命的尊重上。
《霍比特人2:史矛革之战》(2013)官方剧照。图片来源:豆瓣
西方龙:邪恶巨龙与屠龙少年
在西方文化中,龙的形象与东方截然不同。它们通常是巨大的、有鳞片的爬行动物,拥有翅膀和喷火能力,被视为威严的守护者或邪恶的象征。
电影《霍比特人》(2012)中的"史矛革"就是典型的西方龙形象。它拥有蜿蜒的长颈、鳄鱼般的脸、尖刺和长尾,给观众带来了强烈的视觉冲击力。
在西方传统中,屠龙文化源远流长。勇者通过与龙的战斗,展现挑战、成长和英雄主义。这种文化在《圣乔治与龙》等神话故事中得到了充分体现。
[美]凯特琳·史蒂文森/《如何屠龙:中世纪英雄冒险指南》/北京联合出版公司/2023年6月
人格化的龙:从符号到具体人物
随着影视艺术的发展,龙的形象逐渐从单一的符号走向具体的人物。它们拥有了自己的个性、思想和经历。
宫崎骏的《千与千寻》(2001)中,白龙从汤婆婆的门下学徒逐渐找回自我,展现了龙的复杂性。而《驯龙高手》系列则彻底颠覆了西方屠龙的传统叙事,塑造了一个可爱、善良的龙形象"无牙仔"。
《哪吒之魔童降世》(2019)官方剧照。图片来源:豆瓣
2019年的动画电影《哪吒之魔童降世》中的敖丙,一改以往龙族作为神的身份,转而成为被神仙困在海底的妖。学者宋毅铮和王淑慧认为,敖丙的真身是一条"青龙",又称"苍龙",被人们认为是"天之四灵"之一的东方之神,掌管降雨,守护农耕。在动画故事的加持之下,敖丙拥有了"陌上人如玉,公子世无双"的形象,他身上的"青龙"精神品质也更加具有人性和正义感。
结语
从文化符号到具体人物,龙在影视作品中的形象经历了深刻的转变。这种转变不仅展现了艺术创作的创新,也反映了人类对复杂性的认知和接纳。无论是东方的正义之龙,还是西方的邪恶巨龙,都在现代艺术中找到了新的生命力。
本文原文来自腾讯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