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中山1号”到智能育种:中国水稻育种的创新之路
从“中山1号”到智能育种:中国水稻育种的创新之路
“中山1号”的诞生,标志着中国水稻育种事业迈出了开创性的一步。1929年,被誉为“中国稻作之父”的丁颖院士,成功选育出世界上第一个具有野生稻血缘的新品种——“中山1号”。这一突破性成果,不仅开启了中国利用野生稻进行水稻育种的大门,更为后续的水稻改良和产量提升奠定了坚实基础。
“中山1号”的成功,犹如一颗璀璨的明珠,照亮了中国水稻育种事业的前行之路。在此基础上,中国水稻研究所等科研机构,不断推动水稻育种技术的创新与突破,为保障国家粮食安全作出了巨大贡献。
近年来,中国水稻研究所在稻米品质改良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通过系统分析近十几年来的稻米食味数据,研究团队发现,我国稻米的食味品质正在稳步提升。数据显示,从2009年到2023年,我国稻米的全国平均食味评分值从74.9分提升至80.3分,增幅达5.4分。这一成绩的取得,得益于育种遗传改良和田间管理优化等措施的持续推进。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南方地区种植的籼稻品质改善尤为突出。通过持续的育种改良,籼稻的外观、香味、质地、滋味等关键指标均得到显著提升。在经济发达地区,由于生产技术效率相对较高,技术进步带来的食品附加值增幅更为明显。
展望未来,水稻育种技术正迎来新的变革。随着前沿育种技术与大数据、人工智能的深度融合,智能设计育种已成为未来竞争的制高点。中国科学院院士李家洋指出,当前全球种业已进入密集创新和产业变革时代,智能设计育种将成为推动种业发展的重要力量。
中国工程院院士万建民介绍,我国在水稻育种领域已取得多项重要突破。例如,主导完成了水稻基因组的测序工作,在杂种优势利用技术方面处于国际领先地位。分子标记技术已在主要农作物中广泛应用,为培育优质新品种提供了有力支撑。
尽管如此,我国种业基础研究与关键核心技术仍面临一些挑战。主要农作物重要性状形成的遗传基础与调控网络研究尚不系统,高产优质、抗病虫、耐旱、养分高效等重大基因的挖掘仍需加强。为此,专家建议进一步加大种质资源搜集、保护、鉴定和育种材料创制力度,深化育种理论方法研究,推动生物育种关键技术创新。
企业作为科技创新的主体,其创新能力的提升至关重要。目前,我国农作物种业企业数量多、规模小、竞争力不强的问题仍较为突出。专家建议支持种业龙头企业整合育种材料、技术、人才等要素资源,扩大商业化育种规模,提升种子企业创新能力。
“种业创新离不开完善的知识产权保护体系支撑。”万建民院士强调,要以新基因、新技术、新品种知识产权保护为抓手,持续深化知识产权保护意识,系统设计与整体布局知识产权保护全球化战略,不断完善知识产权保护机制,加快构建企业、高校、科研院所相互支撑、相互协同的知识产权保护联盟,确保关键核心技术自主可控。
从“中山1号”的诞生到智能设计育种的前沿探索,中国水稻育种事业正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在一代代育种专家的不懈努力下,中国水稻不仅产量持续提升,品质也在不断优化,为保障国家粮食安全、推动全球农业可持续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