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开创儒学,屈原李白杜甫各领风骚
孔子开创儒学,屈原李白杜甫各领风骚
在中国古代文学史上,孔子、屈原、李白和杜甫无疑是四位极具影响力的文学巨匠。他们不仅在文学创作上取得了卓越成就,还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
孔子:儒家学派创始人
孔子(公元前551年—前479年),名丘,字仲尼,春秋时期鲁国陬邑(今山东省曲阜市)人。他是中国古代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儒家学派创始人。孔子创立的儒家学说精华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孔子三岁丧父,家道中落,早年做过管粮仓、管放牧的小官。他“少好礼”,自幼熟悉传统礼制,青年时便以广博的礼乐知识闻名于鲁,从事儒者之业,以办理丧祭之礼为生。中年聚徒讲学,从事教育活动。年五十,曾一度担任鲁国的司寇,摄行相职,积极推行自己的政治主张,不久因与当政者政见不合而弃官去鲁,偕弟子周游列国,宣传自己的政治主张和思想学说,终未见用。晚年回到鲁国,致力教育事业,整理《诗》《书》,删修《春秋》,以传述六经为终身志业。
孔子曾带领部分弟子周游列国十四年,修订六经。去世后,其弟子及再传弟子把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语录和思想记录下来,整理编成《论语》。该书被奉为儒家经典。孔子对后世影响深远长久。他的“仁”与“礼”成为国家施政和个人自我修养的重要准则;“有教无类”的平民教育思想使华夏文明得以无限传承;对古代文献的系统整理,不仅寄予了自己的理想,更使得中华民族的文化遗产具有了深广的内涵。
屈原:楚辞的创立者
屈原(约公元前340年—前278年),芈姓(一作嬭姓),屈氏,名平,字原,又字灵均、正则,战国时期楚国诗人、政治家,楚武王熊通之子屈瑕的后代(一说屈氏的来源是西周前期的楚国人屈紃),楚国丹阳秭归(今湖北宜昌)人,出身贵族。
屈原从小受到良好的教育,二十岁完成《橘颂》,入兰台宫成为楚王的文学侍臣。公元前319年开始着手准备推行改革,前318年由文学侍臣晋升为左徒,得楚怀王信任,参与商议国家大事,及外交事务。后因上官大夫和旧贵族的挑拨,受楚怀王疏远,改任三闾大夫,负责掌管王族三姓的事务、节日以及宗庙祭祀和贵族子弟的管理、教育。后因坚持联齐抗秦,被楚怀王流放至汉北,反对顷襄王与秦联姻被流放江南。顷襄王二十一年(前278年)旧历五月初五,得知楚国郢都被破,怀石自沉汨罗江,终年62岁。
屈原是楚辞的创立者和代表作家,是中国浪漫主义文学的奠基人,他在《诗经》的四言体和当时中国南方楚地民歌的基础上,创作出“骚体”;以奇异的想象、大胆的夸张,和比喻、象征等手法的运用,开拓了浪漫文学作品的写法;继承发展了《诗经》的比兴手法,开创了“香草美人”的象征手法。他的浪漫主义精神影响了陶潜、李白、苏轼、李贺等后世作家。他开辟了“香草美人”的传统,被誉为“楚辞之祖”。他开创的骚体诗歌为后世文学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他著有《离骚》《天问》等作品,他的作品出现以后,“风”和“骚”就成为中国古人对诗歌所悬出的两个最高标准。他君臣契合,举贤授能的”美政“思想,“正道直行,竭忠尽智,坚守在自己的国土的爱国精神,给后世作家作出了示范。1953年,在屈原逝世2230周年之际,世界和平理事会通过决议,确定屈原为当年纪念的世界四大文化名人之一。
李白:唐代浪漫主义诗人
李白(701年2月28日—762年12月),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出生于蜀郡绵州昌隆县(今四川省绵阳市江油市青莲镇),一说山东人,一说出生于西域碎叶,祖籍陇西成纪(今甘肃省秦安县)。唐朝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凉武昭王李暠九世孙。
为人爽朗大方,乐于交友,爱好饮酒作诗,名列“酒中八仙”。曾经得到唐玄宗李隆基赏识,担任翰林供奉,赐金放还后,游历全国,先后迎娶宰相许圉师、宗楚客的孙女。唐肃宗李亨即位后,卷入永王之乱,流放夜郎,辗转到达当涂县令李阳冰家。上元二年,去世,时年六十二。
著有《李太白集》,代表作有《望庐山瀑布》《行路难》《蜀道难》《将进酒》《早发白帝城》《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等。李白所作词赋,就其开创意义及艺术成就而言,享有极为崇高的地位,后世誉为“诗仙”,与诗圣杜甫并称“李杜”。
杜甫:唐代现实主义诗人
杜甫(712年2月12日—770年),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祖籍襄阳(今属湖北),自其曾祖时迁居巩县(今河南巩义西南)。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与李白合称“李杜”“大李杜”,也常被称为“老杜”。
杜甫自幼好学,知识渊博,颇有政治抱负。唐玄宗开元后期,举进士不第,漫游各地。后寓居长安近十年,未能有所施展,生活贫困,逐渐对当时的社会状况有较深的认识。后靠献赋才得授小官。安史之乱爆发、长安失陷后,他曾被困城中半年,后逃至凤翔,被唐肃宗拜为左拾遗,世称“杜拾遗”。长安收复后,随肃宗还京,又被外放为华州司功参军。期间创作了《登高》《春望》《北征》以及“三吏”“三别”等名作。后弃官移家至成都,一度在剑南节度使严武幕中任参谋,被严武表授为检校工部员外郎,故世称“杜工部”。晚年携家出蜀,于大历五年(770年)冬在辗转途中逝世,享年五十九岁。
杜甫善于运用各种诗歌形式,尤长于律诗,风格多样,而以沉郁为主;语言精练,具有高度的表达能力。继承和发展《诗经》以来注重反映社会现实的优良文学传统,成为中国古代诗歌艺术发展的又一高峰,被后人公认为诗歌史上的“集大成者”。他的人格,也被认为是中华民族文人品格的楷模。自晚唐两宋后,杜甫逐渐声名远播,对中国文学和日本文学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后世尊称他为“诗圣”,称其诗为“诗史”。其传世作品大多集于《杜工部集》。
这四位文学巨匠不仅在中国文学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更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他们的思想、作品和精神,至今仍影响着每一个中国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