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悬念、有品质, “浙”场盲盒音乐会如何让年轻人上头
有悬念、有品质, “浙”场盲盒音乐会如何让年轻人上头
浙江省文化馆创新推出的“盲盒音乐会”品牌项目,通过结合先进的数字技术和沉浸式体验,为观众带来全新艺术享受和现场文化体验。该项目以盲盒的形式呈现,观众无法预知具体的演出内容和表演嘉宾,只能在演出当天的现场揭晓悬念,这种神秘感的设计,极大地激发了观众的好奇心和参与热情。
为深入文旅行业,拓展文旅广度,探索文旅深度融合发展,浙江省文化广电和旅游厅推出“文旅观察”系列栏目,带你触达更多文旅动态的深度解读,进一步读懂文化,让旅游更加丰富、更有深度,提升“文化味儿”。
浙江省文化馆“盲盒音乐会”文化品牌创新亮点
亮点之一:充满惊喜与未知的文化之旅
盲盒作为当下流行的营销手段,被巧妙地引入到音乐会中。“盲盒音乐会”以盲盒的形式呈现,观众无法预知具体的演出内容和表演嘉宾,只能在演出当天的现场揭晓悬念,每一次开盲盒的过程都是一次独特的体验。来自雪域高原西藏那曲地区乡村文工团的藏族歌舞、“盲行天下”乐队震撼心灵的演唱,还有浙江交响乐团艺术家的精彩演奏……都有可能在杭州的街头,与现场观众惊喜相逢。这种神秘感的设计,极大地激发了观众的好奇心和参与热情,使得每一场音乐会都充满了新鲜感和期待感。
亮点之二:沉浸式体验与数字技术的深度应用
2024年国庆节期间,浙江省文化馆与杭州首个沉浸式裸眼4D艺术地标——“西子廊桥”合作的“盲盒音乐会”,将现代科技与传统艺术完美融合。现场观众在欣赏音乐的同时,还能够身临其境般感受舞台效果和灯光秀的震撼,仿佛穿越时空置身于另一个维度的艺术世界。还有西湖边“无尽影院”艺术装置作品前的艺术展演、清河坊历史建筑场景中的剧情演绎、杭州中国丝绸城的多维度探索音乐现场……这种沉浸式的体验不仅增强了观众的感官享受,更提升观众对艺术作品的理解和感知。
亮点之三:多元艺术形式与城市人文的融合
浙江省文化馆在公共文化共同体的实践探索中,主动对接浙江小百花越剧团、浙江交响乐团等多个专业文艺单位,通过跨界融合的方式,打破不同艺术门类之间的界限,观众能够在同一场域中体验到多种艺术的魅力。这种跨界合作不仅丰富了“盲盒音乐会”的表现形式,也为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创新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向。“盲盒音乐会”的表现内容,无论是小提琴协奏曲《梁祝》,还是越剧《梁祝》“十八相送”,或者浙江艺术职业学院带来的青春越剧《断桥—游湖》、四川省川剧院带来的川剧《白蛇传》中的“收青”片段,艺术演绎的美丽传说与杭州这座城市有着深厚的人文渊源,展示了城市传统文化的深厚印迹。
杭州西湖湖滨步行街“西子廊桥”的“盲盒音乐会”现场
浙江省文化馆“盲盒音乐会”文化品牌建设的显著成效
成效之一:年轻群体追捧支持
“盲盒音乐会”自推出以来,受到了广大观众尤其是年轻人群体的喜爱和支持。越来越多的年轻人愿意参与到这种互动性强、创意十足的文化活动中。盲盒音乐会不仅仅是一场表演,它以全新的形式让更多人感受到传统文化与现代时尚交融的美好,重燃了人们对经典音乐与传统文化的热情。据统计,每场活动的参与人数均超过千人且观众满意度高达90%以上。
成效之二:新闻媒体广泛关注
由于其独特性和创新性,“盲盒音乐会”也引起了众多媒体的关注。《人民日报》、新华社等中央级媒体纷纷对此进行了报道,称赞这是一种创新的文化传播方式,有助于推动公共文化服务的繁荣发展。地方性媒体进行大篇幅的跟踪报道。在新媒体上发布的每场“盲盒音乐会”的短视频,点击量动辄数百万计,经常出现在抖音杭州榜的前10榜单;2024年11月,在“西子廊桥”上演的“盲盒音乐会”川剧《白蛇传》演出现场的短视频,抖音平台上“杭州上演川剧变脸硬控观众”的短视频,点击量达到525.6万;2024年国庆假期的“西子廊桥”上举行的“盲盒音乐会”,全网播放量达到2亿次。
成效之三:品牌效应显著提升
随着知名度的不断提高,“盲盒音乐会”已经成为浙江省公共文化服务的一张亮丽名片,成为浙江“文艺赋美”街头演出的顶级样板。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关注并参与到“盲盒音乐会”活动中来,专业文艺院团积极参与,社会各界协作推进,为推动城市公共文化服务高质量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也为我国公共文化服务机构开展的优质文化资源直达基层机制的探索,提供了可资借鉴的创新模式与鲜活经验。
浙江省文化馆“盲盒音乐会”经典场景
场景之一:杭州西湖湖滨步行街的“西子廊桥”场景
2024年国庆假期,浙江省文化馆推出的第六季“盲盒音乐会”在杭州首个沉浸式裸眼4D艺术地标——“西子廊桥”上演,音乐会为期7天,每晚6点和8点各上演一场,涵盖了越剧、昆曲、民乐演奏等多种艺术形式。来自中国东方演艺集团、浙江交响乐团、浙江小百花越剧团等院团的艺术家们纷纷登场。西子廊桥作为一座沉浸式的艺术地标,已经不仅仅是一座桥梁,而是一个多维度的文化体验空间,仿佛是悬浮于空中的梦幻剧场,它充分利用了周围的自然环境,配合科技手段,打造西湖边的假日新景,给来往的游客带来虐心的美丽与艺术展示无限的可能性。而这种“盲盒音乐会”只是其文化活动的一种体现,展现了浙江省文化馆在艺术与技术结合方面的探索与创新。
2024年10月,杭州西湖湖滨“西子廊桥”的“盲盒音乐会”
场景之二:杭州西湖湖滨“无尽影院”艺术装置作品场景
西湖湖滨,中国美院老师的美术装置作品《无尽影院》引人瞩目,该装置主要由一个宽8米、高5米的取景框构成。巨大的电影银幕边框,将西湖四时的景物与人流框入,成为巨幅银幕里流动的画面。边框之下流动的中英文字幕,让现场观众感受到银幕上画面的流转,给现场的公众创造出独特的电影即视感。浙江省文化馆“盲盒音乐会”第三季的演出场地,就安排在这里。浙江交响乐团、“江南女乐”女子乐团、竖琴小杏仁乐团等,轮番在“无尽影院”艺术装置作品前展演。浙江省文化馆就在繁华的湖滨街区,打造新一季别具一格的“盲盒音乐会”。
场景之三:杭州清河坊百年老字号“王润兴酒楼”二楼转角阳台
由浙江小百花越剧团、百越文创联手一台好戏共同打造的新国风·环境式越剧《新龙门客栈》一上演,颇受年轻观众的喜爱,票房一路飙升,甚至出现了一票难求的“奇观”,为传统戏曲在新时代的创新发展,拓展了新思路。环境式越剧《新龙门客栈》呈现出的观众沉浸体验与内容创新,促进了优秀戏曲文化的现代传播与艺术传承。浙江省文化馆“盲盒音乐会”团队,邀请“新龙门客栈”的主创团队,在杭州清河坊百年老年号“王润兴酒楼”的二楼转角阳台,以独特的舞美艺术,演绎环境式越剧《茶无此人》,给现场观众带来惊喜的艺术享受。
场景之四:杭州市萧山区东巢艺术公园场景
东巢艺术公园是原萧山火车西站的浙江农资仓库改造的。这里的红砖墙、仓库房,设计改造后成为文化创意集市,也成为年轻人的网红打卡地。2023年9月25日, 浙农·东巢艺术公园喷泉广场,来自西藏自治区那曲市色尼区那玛切乡的舞蹈团和西藏那曲尼玛县尼玛镇曲巴村文艺演出队,载歌载舞,展示了雪域高原上藏族歌舞的艺术魅力,让现场的观众大饱眼福,沉浸在艺术享受中。
浙江省文化馆“盲盒音乐会”文化品牌建设的经验启示
启示之一:创新思维是关键
只有不断创新才能保持竞争力,“盲盒音乐会”的成功正是得益于其敢于尝试新事物的精神。浙江省文化馆“盲盒音乐会”策划团队,从文化馆固有的文艺演出模式中,寻找突围方向,将演出场景从传统的剧场、广场中,走进更有空间美学品格的场景中,取得了意想不到的艺术效果。
启示之二:科技赋能艺术
利用现代科技手段可以极大地丰富艺术表现形式提高观众体验感。文化馆组织的街头文艺演出,同样离不开音响灯光和舞美。我们可以从短视频、图片中看到,杭州西湖湖滨“西子廊桥”的舞台神奇转场、美轮美奂;清河坊历史建筑的演出阳台,暖色灯光勾勒出舞台的独特氛围。街头艺术展演不是极简的文艺演出,在精心设计的灯光舞美下,优质文化资源才能真正成为现场观众赏心悦目的精神享受。
启示之三:强化合作意识
通过跨界合作可以实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达到共赢的局面。在浙江省文化馆“盲盒音乐会”的策划与实施过程中,我们看到策划团队强大的资源整合能力、策划创意能力、项目执行能力,不仅整合城市的独特地理场景,整合散落在城市的体制外的文化资源,还整合体制内的专业文艺院团,打造了强大的城市公共文化共同体。在公共文化共同体的沃土上,“盲盒音乐会”文化品牌蓬勃成长、开花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