柳州白莲洞遗址:古人类的螺蛳粉盛宴
柳州白莲洞遗址:古人类的螺蛳粉盛宴
在广西柳州,有一处被誉为“史前人类文化宝库”的白莲洞遗址,它不仅见证了柳州地区数万年的人类活动历史,更是柳州螺蛳粉文化的重要发源地。2023年6月至11月,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等单位对位于白莲洞遗址附近的凤岩遗址进行了为期6个月的考古发掘,取得了丰硕的学术成果。
考古发现:古人类的“美食天堂”
白莲洞遗址位于柳州市鱼峰区白莲街道大桥社区法山村东南的罗汉山上,相对高度约30米。遗址于20世纪50~60年代遭到严重破坏,洞厅内上部包含螺壳的地层堆积几乎破坏殆尽。1999年,柳州白莲洞洞穴科学博物馆的考古工作人员首次调查发现,并采集有较多石制品和兽骨,命名为罗汉山凤岩遗址。
2023年的考古发掘中,考古队在遗址东南100米处设虚拟基点,并洞内布设多处控制点。以A洞厅内东南角为原点。遗址绝大部分探方均位于第四象限。探方规格为2米×2米。根据既往洞穴发掘经验、A洞厅内原生堆积保存现状、地势走向和既往调查情况,分别在A洞口外、靠近洞口处各布设探方两个,在洞厅中部、后部分别布设两排探方。同时,为了解C洞厅内堆积情况,还在C洞厅中部布设一个探方。
发掘工作严格按照《田野考古工作规程》进行,采用平剖面相结合的方法,自上而下、由晚至早逐层清理,每次清理按照5厘米深度向下发掘,水平层与自然层发掘相结合。发掘过程中,采用0.5厘米方孔的筛网,对发掘的全部土样进行筛选,绝大部分筛选后的土样,还进行水洗,以期尽可能收集遗物。同时对各地层土样抽样进行浮选,以获取炭化植物遗存。
发掘工作于2023年6月初启动,至11月下旬结束,发掘面积约50平方米。根据初步清理可知,遗址残存堆积最深处约2.85米。洞口处地层堆积亦较深,约2.3米。如果加上洞口处破坏的深度,遗址原有堆积深度应该超过4米。
本次共发现墓葬1座、用火遗迹27处、活动面1处、灰坑3座,同时发现大量地层关系明确的文化遗物,包括石器、陶器等生产工具、生活用具以及大量与加工打制石器有关的石料、断块、石核、石片、碎屑等。另外,还发现有大量水陆生动物遗骸。
根据地层叠压关系和出土遗物的变化情况,可将遗址划分为上下两部分堆积。下部堆积为厚厚的胶结层,可进一步分为两层,下层为红褐色粘土胶结堆积,上层为黄白色胶结层及钙板层。两层出土遗物相同,主要为大量啮齿类动物的遗骸,以及少量哺乳动物遗骸。绝对年代不晚于距今40000年。
凤岩遗址上部地层堆积剖面
凤岩遗址下部地层剖面
凤岩遗址下部堆积出土兽骨、牙齿
上部堆积由早到晚划分为四个文化时期。第一期,文化堆积几乎遍布整个洞穴,但其上部地层遭到扰动。地层中包含有少量胶结层或胶结物。本期发现墓葬一座,编号为M1,侧身屈肢葬,颅骨保存较为完整,躯干和四肢骨几乎不存。墓主人为成年女性,年龄在35-40岁之间。其他遗迹主要是用火遗迹,本期发现的用火遗迹有27处,主要是分布在洞口处。文物遗物主要是大量细小燧石制品,包括石核、石片、断块及石屑等,成形工具数量较少。动物遗存发现数量较多,主要是各类型哺乳动物。此外,水生软体动物数量较多。绝对年代在距今40000~30000年之间。
第二期的大部分地层遭到破坏,洞壁厚厚的胶结物和痕迹,可为认识本期地层堆积原貌提供重要参考。本期地层中螺壳等软体动物构成文化堆积的主要组成部分。此外,还有大量哺乳动物遗骸,主要以鹿科动物为主。工具主要以大型砾石工具为主,其中陡刃砍砸器最具特征,几乎不见或少见燧石工具。绝对年代距今30000~12000年。
第三期地层基本被破坏殆尽,仅在A洞厅深处岩壁上,残存少量堆积。文化遗物仅见少量陶片,主要为黄褐色夹大颗粒方解石。与甑皮岩遗址第二三期或顶蛳山文化陶片的制作工艺、陶质、陶色、羼和料相近。绝对年代距今11000~8000年。第四期受地层破坏影响,未在遗址中发现明确地层。仅采集有极少量陶片,陶片上装饰压印纹,具有浓郁高庙文化因素。距今7000年左右。
第三期夹方解石颗粒陶绳纹片
第四期压印纹陶片
凤岩遗址的发掘与研究,是近年柳州地区少有的大规模洞穴考古发掘项目之一。本次发掘最重要发现之一是清理出一座距今三四万年的墓葬。这是近年来柳州地区发现的唯一一座早期墓葬,也是近年广西地区发现的屈指可数的早期墓葬之一,为认识柳州乃至整个华南地区早期现代人起源与扩散、人类体质特征提供重要资料。大量地层关系明确的遗物丰富了遗址文化内涵。明确了细小石器与砾石石器的地层关系,为探索白莲洞文化提供重要资料,验证了白莲洞遗址的五期文化发展序列。同时,也为构建本地区史前考古学文化序列提供重要资料。华南地区被认为是多元一体中华文明形成和发展中的重要的史前源泉,凤岩遗址的发掘,既可以为研究中国万年文化史
螺蛳粉的前世今生:从古至今的美食传承
柳州螺蛳粉作为广西壮族自治区柳州市的特色小吃之一,具有辣、爽、鲜、酸、烫的独特风味。其味美源于独特的汤料,由螺蛳、山奈、八角、肉桂、丁香、多种辣椒等天然香料和味素配制而成。2018年8月20日,“柳州螺蛳粉”获得国家地理标志商标。2008年,柳州螺蛳粉手工制作技艺入选广西壮族自治区第二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20年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单。
螺蛳粉的起源众说纷纭,但几乎每一个传说都离不开“螺蛳情结”和“米粉情结”。据柳州市白莲洞洞穴科学博物馆馆长蒋金远介绍,早在2万年前,居住在白莲洞的“柳江人”就开始捕捞螺类食用,并学会用火,现在白莲洞遗址内还留下当时原始人“火烧石螺”的遗迹。
现代螺蛳粉的出现可以追溯到20世纪70年代末。柳州人将米粉和螺蛳巧妙结合,创造出这道独特的地方美食。经过几十年的发展,柳州螺蛳粉不仅成为当地人的日常美食,更走向全国,甚至远销海外。2024年5月,柳州市市场监管局批准发布《预包装柳州螺蛳粉外包装英文译写规范》,正式将柳州螺蛳粉的英文名统一为“Liuzhou Luosifen”。
白莲洞博物馆:历史文化的展示窗口
2025年1月17日,柳州市博物馆协会在柳州博物馆举办《山川岁月长——柳州市博物馆协会成员单位馆藏精品特展》。展览中展示了来自白莲洞博物馆的珍贵文物,其中包括2.6万年前的螺壳堆积和用火遗迹,这些展品生动展现了柳州先民从水中获取食物的生活方式,也揭示了螺蛳粉文化的悠久历史渊源。
展览还展出了柳州博物馆收藏的明“大彬”紫砂壶、光绪款粉彩云龙纹赏瓶等珍贵文物,以及古拙的陶罐、典雅的瓷器、泛绿的青铜器等,共同串联起柳州城市的历史发展变迁,展现了柳州作为历史文化名城的独特魅力。
此次展览设置于柳州博物馆一楼多功能展厅,展出时间将持续到2025年2月16日,市民游客可免费参观,一饱眼福。
白莲洞遗址不仅是考古学家的重要发现地,更是柳州螺蛳粉文化的发源地。从2万年前的螺壳堆积到现代餐桌上的特色美食,柳州螺蛳粉承载着柳州的历史记忆,展现了柳州人民的智慧与创造力。走进白莲洞博物馆,不仅可以了解古人类的生活方式,还能感受到柳州独特的饮食文化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