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小白 wenxiaobai
资讯
历史
科技
环境与自然
成长
游戏
财经
文学与艺术
美食
健康
家居
文化
情感
汽车
三农
军事
旅行
运动
教育
生活
星座命理

<和董传留别>:苏轼笔下的士人精神与科举追求

创作时间:
作者:
@小白创作中心

<和董传留别>:苏轼笔下的士人精神与科举追求

引用
搜狐
11
来源
1.
https://news.sohu.com/a/847167797_122006510
2.
https://www.thepaper.cn/newsDetail_forward_29932818
3.
https://www.stcn.com/article/detail/1243150.html?u_atoken=b3f65b9d10163c5dc8628ffd99ee6962&u_asig=bbbf3
4.
https://www.cngwzj.com/pygushi/SongDai/67756/
5.
http://www.njiemuseum.com/xuetang_1/8.html
6.
https://www.sushi1036.com/2024/05/09/su_shi_di_5_ci_shan_shui_zhi_jian_ruo_wu_ren_wen_dian_gu_bian_shi_que_shao_ling_hun/
7.
https://sou-yun.cn/QueryAllusion.aspx?key=%E4%BA%AC%E5%9F%8E&type=CategorizedWord&page=7
8.
https://www.artnet.com/artists/wu-changshuo-and-sheng-xuanhuai/jiushiyuese-kaishusushihedongchuanliubie-5wxA9ZkS0ArfXjzCkqGH_A2
9.
http://www.360doc.com/content/24/0619/15/11731032_1126610652.shtml
10.
https://www.shobserver.com/wx/detail.do?id=733637
11.
https://www.ylxw.com.cn/kejiaowenwei/2024-11-01/1227278.html

苏轼的《和董传留别》是一首充满文化内涵的赠别诗,通过解读这首诗,我们可以深入了解北宋时期士人的生活状态和精神追求。

01

诗的背景与创作缘由

这首诗是苏轼在凤翔府任职时,为送别好友董传而作。董传是凤翔人,与苏轼有深厚的友谊。当时,董传即将离开凤翔,苏轼以此诗相赠,既表达惜别之情,又寄寓了对董传的勉励和期望。

02

诗句解读与文化内涵

首联“粗缯大布裹生涯,腹有诗书气自华”描绘了读书人虽物质简朴但精神富足的气质。这里的“粗缯大布”指的是粗劣的衣着,而“腹有诗书气自华”则强调了内在学识对个人气质的升华作用。这种思想不仅体现在文学创作中,还深深融入中国传统文化,激励人们追求内在美与精神成长。

颔联“厌伴老儒烹瓠叶,强随举子踏槐花”通过两个典故,反映了士人的生活状态和科举追求。“烹瓠叶”典出《诗经·小雅·瓠叶》,形容生活清贫;“踏槐花”则源自唐代科举考试多在秋季举行,正值槐花盛开,后世便以“踏槐花”代指参加科举考试。这两句诗展现了士人厌倦贫苦生活,却又不得不投身科举的矛盾心态。

颈联“囊空不办寻春马,眼乱行看择婿车”描绘了士人生活的窘迫与对未来的期待。“寻春马”用典自唐代诗人孟郊《登科后》中的“春风得意马蹄疾”,形容科举得中后的得意之态;“择婿车”则指古代择婿时的车马仪仗。这两句诗展现了士人虽然囊中羞涩,但仍对未来充满希望。

尾联“得意犹堪夸世俗,诏黄新湿字如鸦”展现了科举成功的荣耀。这里的“诏黄”指的是皇帝的诏书,用黄色纸张书写,而“字如鸦”则形容诏书上的墨迹新鲜。这两句诗表达了苏轼对董传的鼓励:即使出身贫寒,通过科举也能获得世俗的认可和尊重。

03

北宋科举制度的影响

苏轼创作这首诗的北宋时期,正是科举制度发生重大变革的时期。北宋科举制度改革主要包括:

  1. 扩大录取范围:每次录取人数大幅增加,从唐代的二三十人增加到二三百人,甚至五六百人。

  2. 实行三级考试制度:确立了州试、省试和殿试的三级考试制度,殿试由皇帝亲自主持,成为科举制度的最高一级考试。

  3. 实行糊名和誉录制度:为防止徇私舞弊,实行糊名(密封考生姓名)和誉录(重新抄写试卷)制度。

  4. 改革考试内容:取消诗赋,专以经义、论、策取士,强调实用性。

这些改革对士人的生活和心态产生了深远影响。一方面,科举机会的增加为更多寒门子弟提供了改变命运的可能;另一方面,科举竞争的激烈也给士人带来了巨大的压力。苏轼在诗中所表达的对董传的勉励,正是这一时代背景下士人精神追求的体现。

04

苏轼的思想情感

通过这首诗,苏轼表达了多重思想情感:

  1. 对董传的勉励:鼓励董传不要被眼前的困境所束缚,通过科举实现人生理想。

  2. 对科举制度的复杂态度:一方面肯定科举作为寒门子弟改变命运的途径,另一方面也流露出对科举竞争激烈的忧虑。

  3. 对读书人精神追求的肯定:强调“腹有诗书气自华”,认为内在学识和修养才是真正的高贵。

综上所述,《和董传留别》不仅是一首送别诗,更是一首反映北宋士人生活状态和精神追求的佳作。通过解读这首诗,我们得以一窥北宋时期的文化风貌,感受苏轼对好友的深情厚谊,以及他对读书人精神追求的崇高赞美。

© 2023 北京元石科技有限公司 ◎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4294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