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定风波里的苏轼:如何在风雨中保持从容》
《定风波里的苏轼:如何在风雨中保持从容》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这是苏轼在《定风波》中留下的千古名句,展现了他面对人生风雨时的从容与洒脱。苏轼,这位北宋时期的文学巨匠,以其独特的乐观精神和豁达人生观,为后世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
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人,是北宋时期文学领域的领军人物,在诗、词、散文、书法等方面都取得了非凡的成就。他自幼天资聪颖,博览群书,20岁便高中进士,开启了他的仕途生涯。苏轼的仕途并非一帆风顺。他曾任凤翔签判、密州知州等职,政绩斐然,但却因反对王安石变法而遭到贬谪,先后被贬至杭州、密州、黄州、惠州、儋州等地。尽管屡遭贬谪,苏轼依然保持着乐观豁达的心态,在逆境中不断磨砺自己,并在各地留下了许多脍炙人口的诗词文章,如《赤壁赋》、《念奴娇·赤壁怀古》等。
公元1082年,苏轼因“乌台诗案”被贬至黄州,这是他人生中的一个重要转折点。在黄州期间,苏轼将自己积极入世的儒家思想与传统哲学思想结合起来,在接纳儒释道思想的过程中,他也在悦纳自己。黄州的山水缓解了苏轼心中的浮躁,儒释道学问的研修提升了苏轼的修为,在一降一升中,苏轼抚平心中的褶皱,给软肋覆上了盔甲。在黄州期间,苏轼变得更加成熟、旷达、超然。在他的身上,形成了独特的人生观,他变得乐观洒脱、随遇而安。
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苏轼创作了《定风波》。词前小序记载:“三月七日沙湖道中遇雨。雨具先去,同行皆狼狈,余独不觉。已而遂晴,故作此。”词中写道:“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这几句词描绘了苏轼在风雨中从容行走的情景,展现了他面对困境时的乐观态度。苏轼认为,人生中的风雨和自然界的风雨一样,都是不可避免的,关键在于我们如何面对。他选择以一种轻松、幽默的态度去面对,而不是逃避或抱怨。
苏轼的这种乐观精神不仅体现在《定风波》中,还贯穿于他的许多其他作品。例如,在《念奴娇·赤壁怀古》中,他写道:“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这句词展现了他对历史和人生的深刻洞察,以及对个人得失的超然态度。在《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中,他写道:“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这句词表达了他对亲情和友情的珍视,以及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苏轼的乐观精神不仅体现在他的诗词中,还体现在他的日常生活中。在被贬至惠州时,他写下了“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的诗句,展现了他对生活的热爱和对逆境的乐观态度。在被贬至儋州时,他积极传播文化,教授当地百姓知识,展现了他对生活的积极态度和对社会的责任感。
苏轼的人生智慧对当代人有着重要的启示。在面对生活中的风雨时,我们应该学习苏轼的乐观精神,保持积极向上的心态。正如他在《定风波》中所写的那样:“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无论遇到什么困难,都要相信自己能够战胜一切挑战,用诗意的方式面对生活,活出精彩的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