乙肝与肠道菌群:一场关乎健康的双向奔赴
乙肝与肠道菌群:一场关乎健康的双向奔赴
乙型肝炎病毒(HBV)感染是全球主要的公共卫生问题。根据世界卫生组织的最新估计,全球乙型肝炎表面抗原血清阳性率为3.8%,2019年有2.96亿人患有慢性乙型肝炎,尽管乙肝疫苗接种已大面积覆盖,2019年仍有150万例新感染病例,2.96亿慢性感染者,82万人死于HBV感染所致的肝衰竭、肝硬化或肝细胞癌等相关疾病,给社会带来严重的经济负担。
近年来,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肠道菌群的平衡状态与乙肝病情密切相关。通过改善肠道菌群,可以为乙肝的预防和治疗提供新的思路。
肠肝轴:肠道菌群与肝脏的双向互动
肠肝轴描述了胃肠道和肝脏之间代谢、神经内分泌和免疫之间的关系,通过门静脉循环和胆道系统以双向方式连接。肠道屏障是维持对肠道微生物和食源性抗原耐受性的稳态平衡的关键,同时对致病菌和病原体相关分子模式(PAMP)产生宿主保护性炎症反应。肠道屏障由化学屏障(抗菌肽、分泌性免疫球蛋白A和粘液层)、物理屏障(上皮细胞紧密连接)和免疫屏障(肠道相关淋巴组织)组成。维持健康的肠道屏障对于控制宿主和微生物组之间的相互作用至关重要;如果这些肠道屏障失效并且发生微生物易位,将会触发肝脏的炎症反应。随着测序组学以及全基因组的发展,彻底改变了我们对健康和疾病中肠道微生物群的理解。其中包括真核生物、细菌、古细菌和原生动物,估计含有100万亿个微生物,细分为12门和>2000个具有复合基因组的物种,被称为肠道微生物组,其数量是我们宿主基因组的100倍。在我们肠道菌群中,厚壁菌门和拟杆菌门为最常见的微生物。因此,患者肠–肝轴的改变,可能导致细菌易位增加、肠道微生物组发生改变、肠道通透性增高。
乙肝不同阶段的肠道菌群特征
基于不同的免疫学和病毒学特征,HBV感染可能在各个阶段对肠道菌群产生不同的影响。多个横断面研究分析了肝脏疾病不同阶段肠道菌群的变化,包括慢性B肝炎(CHB)、肝硬化和肝细胞癌(HCC)。
慢性乙肝:研究发现,慢性乙肝患者肠道菌群中厚壁菌门、链球菌、变形菌门和普雷沃菌显著增加。恩替卡韦(ETV)治疗可以有效纠正肠道菌群失调,治疗后链球菌、变形菌和默多克氏菌的丰度显著减少。
肝硬化:肝硬化患者中,有益的双歧杆菌和乳杆菌的丰度明显降低,而有害的肠杆菌科的丰度增加。失代偿期肝硬化患者中有害链球菌和瘤胃球菌的丰度高于代偿期肝硬化患者。
改善肠道菌群,助力乙肝防治
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新华医院消化内科主任范建高指出,肠道菌群紊乱参与肝脏疾病及其并发症的发生发展,而肝炎活动、肝脏贮备功能失代偿和门脉高压症,亦可诱发肠道菌群紊乱。肝病患者若出现便秘、腹胀、腹泻、肠道产气过多等症状时,应警惕并存肠道微生态失衡;而恢复和调整肠道微生态平衡,有助于肝病及其并发症的防治。
选择性肠道“脱污染”:口服肠道不吸收的窄谱抗生素(如利福新明、黄连素)或喹诺酮类药物(如诺氟沙星),抑制肠道革兰阴性杆菌过度繁殖,保护肠道专性厌氧菌。
调节肠道微生态:
- 益生菌:有利于恢复肠道微生态平衡,抑制潜在致病菌过度生长。临床研究表明,双歧杆菌、乳酸杆菌联用的效果优于单一使用。
- 益生元:如乳果糖、乳梨醇等,通过促进肠道双歧杆菌等有益菌的生长,抑制潜在致病菌的生长及其有害代谢物的产生。
- 合生元:将益生菌和益生元组合使用,研究发现服用合生元30天,可降低轻度肝性脑病患者的血氨和内毒素水平。
抑制小肠细菌过度生长:熊去氧胆酸、胆宁片等利胆剂,以及莫沙必利等全胃肠道促动力药物,分别通过改善胆盐的肠肝循环和促进胃肠道的正相蠕动,防治胃肠道动力障碍和小肠细菌的过度生长。
肠道菌群的平衡状态与乙肝病情密切相关,通过改善肠道菌群,可以为乙肝的预防和治疗提供新的思路。未来,随着研究的深入,我们有望开发出更多基于肠道菌群的乙肝治疗方案,为患者带来福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