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文读懂头孢类药物:不是万能消炎药,滥用会致耐药性
一文读懂头孢类药物:不是万能消炎药,滥用会致耐药性
头孢类药物是临床常用的广谱抗生素,但其滥用现象普遍存在,不仅影响治疗效果,还可能导致细菌耐药性增加,威胁公共卫生安全。本文将通过具体案例和权威数据,揭示头孢类药物的常见误解,介绍其正确使用方法,并提供实用建议,帮助读者合理使用头孢类药物。
头孢类药物不是“万能消炎药”
许多人一遇到感冒、发烧或咳嗽等情况,便会立刻想到服用头孢类药物。但实际上,头孢类药物并非消炎药,而是一种抗细菌感染药物。虽然可以减轻感染引起的炎症症状,但是是通过杀灭细菌来实现的,因此只针对细菌引起的感染有效,对病毒感染无效。
以一个具体案例说明这一问题:2023年7月中旬,50岁的广东潮汕人王和琴开始发烧、咳嗽。她以为自己患上了新冠,想靠服用布洛芬扛过去。但半个多月过去,病情并未好转。逐渐地,王和琴的左肾也开始疼痛。8月9日,坚持不下去的王和琴到揭阳市的一家医院就诊。出乎意料的是,她被判定为病情危急,马不停蹄地被转诊至汕头市中心医院,戴上了呼吸机,住进了ICU。短短一天之内,陪同就诊的女儿就“稀里糊涂地”收到了母亲的病危通知书。
王和琴染上的是重度细菌性肺炎。由于未及时治疗,就医时已经肺部脓肿,出现空洞性实变。此外,她本身就因患糖尿病而免疫力低下,细菌进入血液后引发了脓毒症,并造成真菌尿路感染。此刻她的血液指标低下,随时都有感染性休克的风险。
在诊断书上,王和琴的女儿第一次看到了母亲感染的细菌名称:大肠埃希菌。它有着一个更为人所熟知的名字——大肠杆菌。如果按照检出率排名,大肠杆菌是名副其实的“第一大菌”。中国细菌耐药监测网(CHINET)的数据显示,2023年全国近2000家医院中共分离出大肠埃希菌112.6万余株,在革兰氏阴性菌中排名第一。
针对王和琴的细菌感染,使用抗生素杀菌可谓对症下药。吊诡的是,她每到一家医院,就被查出染上新的细菌。在南方医科大学南方医院,她被查出感染了肺炎克雷伯菌,在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则是咆曼不动杆菌。安徽一家三甲医院的感染科药师裴勇表示,住进ICU的病人往往经历过有创治疗,细菌容易从创口侵入。又因长期卧床不动、伴有基础病而免疫力低下,ICU的病人容易发生院内感染。
在三家医院里,医生们先后给王和琴尝试了美罗培南、亚胺培南、万古霉素、氟立康唑、利奈唑胺、两性霉素B等抗生素。每种疗法都尝试几天,不起效就换下一款药,很遗憾,无一奏效。
头孢类药物的正确使用方法
头孢类药物根据其抗菌谱、抗菌活性等差异,将其分为5代。与青霉素类相比,头孢菌素类抗菌药物具有抗菌谱广、抗菌作用强、耐青霉素酶、过敏反应少等优点,其耐受性较好,易于给药,因此较常用。但为了合理规范的使用,需避免掉入一些常见的误区。
第一代头孢菌素:对革兰氏阳性菌的抗菌活性比第二、三代强,但有一定肾毒性。代表药物有头孢唑林、头孢拉定等。
第二代头孢菌素:对革兰氏阳性菌和部分革兰氏阴性菌有效,肾毒性较第一代低。代表药物有头孢呋辛、头孢克洛等。
第三代头孢菌素:对革兰氏阴性菌活性较强,对肠道、泌尿道、腹腔感染治疗效果较好,且肾毒性较小。代表药物有头孢噻肟、头孢曲松等。
第四代头孢菌素:抗菌谱和临床适应证与第三代头孢菌素相似,可用于对第三代头孢菌素耐药的细菌感染。代表药物有头孢吡肟、头孢匹罗等。
第五代头孢菌素:对G+菌的作用强于前四代,尤其对耐甲氧西林金葡菌、耐万古霉素金葡菌等有效。代表药物有头孢洛林、头孢吡普等。
滥用头孢类药物的危害
抗生素的滥用加速了细菌耐药性的产生,导致药物逐渐失去疗效。以大肠杆菌为例,第一代头孢菌素对其的耐药率高达60%。同样,诞生于1971年的第一代头孢菌素类抗生素头孢唑林,如今面对最常见的大肠杆菌,每10位患者就有6位无效。
2024年9月,《柳叶刀》发布的最新研究显示,2021年全球直接死于抗生素耐药性的人数约为114万人,另有471万人的死亡与抗生素耐药性有关。预计到2050年,全球每年将有822万人直接或间接死于抗生素耐药性。
如何避免滥用头孢类药物
遵医嘱用药:不要自行购买或使用头孢类药物,必须在医生指导下使用。医生会根据感染类型、病情严重程度和患者的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药物和剂量。
不随意停药或换药:即使症状有所好转,也要按照医生的建议完成整个疗程。过早停药可能导致细菌未被完全清除,引发复发或产生耐药性。
不盲目追求高级别药物:每一代头孢菌素都有其特定的抗菌谱和适应症,应根据感染类型选择合适的药物,而不是一味追求“高级”。
注意药物相互作用:头孢类药物可能与其他药物发生相互作用,如与酒精、激素类药物等。在使用头孢类药物期间,应避免饮酒,同时告知医生正在使用的其他药物。
定期监测:在使用头孢类药物期间,应定期进行血液和尿液检查,监测肝肾功能和血常规,及时发现可能的不良反应。
头孢类药物的合理使用不仅关乎个人健康,也关系到公共卫生安全。通过提高公众对抗生素使用的认知水平,我们可以更好地保护自己和他人,延缓细菌耐药性的产生,确保这些“救命药”在未来仍然有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