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满时节:从物候到民俗,解读中国人的处世智慧
小满时节:从物候到民俗,解读中国人的处世智慧
小满,作为二十四节气之一,其独特的文化内涵和哲学智慧一直为人们所称道。为什么有小满而无大满?小满时节有哪些物候特征和民俗活动?古人又是如何在诗词中诠释小满的?本文将为您一一解答。
程韬光教授
小满时节,天气由暖变热,降雨也增多。民间谚语有“小满小满,江满河满”之说。古人把小满分为“三候”。一候苦菜秀,二候靡草死,三候麦秋至。苦菜秀,是指从小满之日后苦菜茂盛生长;靡草死,即小满后五日枝叶靡细之草死去。再之后麦秋至,是指小麦将要到成熟的时节。
小满时节,各地有不同的风俗。程韬光教授记得,小时候,在他老家河南,每到小满时节,就要祭娘娘庙,小满时节蚕开始吐丝了,农民献上鲜花、水果和面蚕(用面粉做的一种面食),祈求蚕茧丰收。江南地区还有“小满动三车”的说法。三车即缫丝车、榨油车、踏水车。指小满时节,江南农村三车齐动,一派繁忙景象。在陕西等地,还有“麦梢黄,女看娘”的风俗。也就是出嫁的女儿要在小满时节回娘家看娘,到娘家看看娘家的麦子熟了没有,如果是娘家人的麦子先成熟了,到时候闺女和女婿都要过来帮助收麦子,这也是过去北方农村的一个规矩。
逸周书 清乾隆五十一年卢氏抱经堂刻本 武汉图书馆藏
从古人留下的诗词中可以看到,小满时节烟雨蒙蒙,杜鹃鸣叫,桑蚕结茧,麦子成熟,正式进入农忙的时节。夏收夏种开始了,油菜和小麦要进行收割了,水稻要开始插秧了。
元诗选 清康熙长洲顾氏秀野草堂刻本 武汉图书馆藏
小满
【元】元淮
子规声里雨如烟,润逼红绡透客毡。
映水黄梅多半老,邻家蚕熟麦秋天。
上面这首诗的意思是说,在细雨蒙蒙中,传来了一声声杜鹃鸟的啼鸣,潮湿的空气,简直要浸透人们的衣物。梅子黄了大半,倒映在水中。邻居家的桑蚕已熟,小麦也即将要收割了。下面这首《乡村四月》虽然未曾点明小满,但所写的也是小满时节的景象。
宋诗钞 1914年 上海商务印书馆影印清康熙吴氏刻本 武汉图书馆藏
乡村四月
【宋】翁卷
绿遍山原白满川,子规声里雨如烟。
乡村四月闲人少,才了蚕桑又插田。
古人写小满,也多流露出怡人自得的情感和情绪。比如,明代诗人薛文炳的《闲居杂兴》直抒胸臆,就写最喜爱夏日江南小满时节,樱桃红熟,海鱼新鲜,都可以品尝。刚刚还听见一声声布谷鸟在烟雨中啼鸣,转眼间就已雨过天晴,只见落日悬挂在西山,松树的影子印在半卷窗帘上,深深浅浅的,煞是好看。
明诗综 清康熙刻本 武汉图书馆藏
闲居杂兴
【明】薛文炳
最爱江南小满天,樱桃烂熟海鱼鲜。
一声布谷啼残雨,松影半帘山日悬。
敬业堂诗集 清康熙五十八年刻雍正续刻本 武汉图书馆藏
下面这首清人的词,也写到了小满时节,蚕农早已准备好上簇,供蚕结茧。蚕茧又肥又白,昭示着丰收的喜讯。蚕农将这些蚕丝卖掉换取生活所需。
村家四月词十首 其四
【清】查慎行
小满初过上簇迟,落山肥茧白于脂。
费他三幼占风色,二月前头蚤卖丝。
程韬光教授多年来致力于历史小说的书写,曾经写下了李白、杜甫、刘禹锡等一个又一个诗人的传奇故事,在他看来,苏东坡的人生态度最接近“小满”的境界。“因为小满,所以可以旷达,所以人生才有更多的可能性。读苏东坡的《念奴娇·赤壁怀古》,就能感受到他的这种人生境界。连周瑜、小乔这等人物都被雨打风吹去了,何况你我。人生转瞬即逝,不必追求太满,多留点空间给自己的内心。”
中国人“小满”的智慧无处不在,就像著名景点黄山宏村的“月沼”,当地人叫它“半月塘”。知名文化视频博主李筱懿感叹说,古人常说“月有阴晴圆缺”,如果把它修成圆形,岂不是更圆满?但这不符合中国人的智慧。“花开必落,月满则亏”,月亮最好的时候是将圆未圆,一旦全圆,就奔着残月而去。人也是一样,万事有度,过度了就会适得其反。福不可享尽,让三分给他人。利不可占尽,留三分给他人。网友留言道:“人生小满,足矣!”“人生最好的状态就是花未全开,月未圆”“残荷尚且有自己的美,所以小满即可,不必万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