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太原味道》,享太原生活,品太原文化
观《太原味道》,享太原生活,品太原文化
《太原味道》是一部从文化的视角出发,积极探索历史、非遗、旅游、艺术、中医药、乡村等多元文化传承发展的太原地标美食纪录片。该片通过展现太原的代表性美食及其背后的文化内涵,展现了太原独特的饮食文化和城市魅力。
第一集《太原有头脑》:探寻太原美食“头脑”的魅力
该片伊始,以太原的清晨为第一画面,展现了这座城市破晓前的动与静。随着三五为伴的行人匆匆走过,一家家售卖“头脑”的店铺逐渐热闹起来。原来,“头脑”已在太原流传了近400年。过去,每天五更时分,摊主们便将大红灯笼高悬门前,为早起“赶头脑”的食客引路。“头脑”不仅仅是一道美食,更是一种文化的象征。
“头脑”的创始人傅山,是明末清初著名的思想家、书法家、医学家。他的智慧与才华赋予了这道美食独特的魅力。而经过多年传承,如今的“头脑”已经成为了太原的一张美食名片。从选材到熬制,每一步都蕴含着匠人的心血与智慧。
细腻丝滑、层次丰富的“头脑”精选莲藕、山药、黄芪、羊肉等八种食材熬制而成,又名“八珍汤”。其独特风味和养生功效在太原人的生活中占据了重要地位。滋养了身体,承载了他们的情感与记忆,传承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
一幅幅流动的画面,深入探寻其背后的历史渊源、制作工艺和文化内涵,通过聚焦“头脑”这张美食名片令人对太原这座城市有了更深地了解。未来,“头脑”将继续吸引更多人走进锦绣太原,品尝美食滋味、感受城市魅力。
第二集《天下第一醋》:一缕醋香沉淀太原味道
“老醯生性怪,无醋不吃菜。”纪录片从山西醋的起源切入,引出了醋与山西人的不解之缘。
醋,古称醯,《周礼》有“醯人掌共醯物”的记载。其中的“醯”就是今天“醋”的雏形。由于山西人爱吃醋且“西”与“醯”字同音,于是有了“老醯儿”的绰号。三千多年前,山西就有了醋的萌芽,公元前八世纪晋阳(太原古称)已有醋坊,春秋时期遍布城乡。北魏《齐民要术》中记述了二十四种制醋方法都出自山西。在漫长的历史岁月中,这片土地上的人们创造了标志性的山西醋文化。
粮是醋之骨,水是醋之肤,曲是醋之魂,产自黄土高原的高粱、大麦、豌豆、麸皮、谷糠在经过蒸、酵、熏、淋、陈五道工艺、八十二道工序、四百余天的时间后,才可成就一坛正宗的山西老陈醋。特别是最后的工艺——“陈”,历经“夏伏晒、冬捞冰”的岁月浓缩,冻出酸香晒出“绵”,诠释了“醋缸跟着太阳走”的虔诚和“老醯儿”的执着。
“有醋可吃糠,无醋肉不香。”资料显示,山西人平均年食醋十斤以上,而在太原,每人每年要吃十八斤醋,被誉为“中国最能吃醋的城市”。太原市清徐县是国内四大名醋产地之一,是山西老陈醋的正宗发源地,在2020年12月被命名为“中国醋都·清徐”。饭前喝醋、炒菜放醋、吃饭加醋……外地人眼中的一剂调味品,却是太原人生活中的必需品。
纵观视频,仿佛已经嗅到了老陈醋的悠悠醋香,令人口舌生津。匠人的坚守和传承、老陈醋背后的故事与情感所共同构建的深厚文化底蕴和源远流长的历史积淀,不断吸引着四方来客领略老陈醋的魅力,也令身为太原人的笔者因本土如此优秀的传统文化在新时代被传承、被发扬而为之一振。
第三集《寻味黄土地》:土豆的千变万化与娄烦人的乡土情怀
能吸引人的影视作品除了明星云集的综艺节目、跌宕起伏的影视剧、声光电效果炸裂的电影以外,以真实生活为素材、真人真事为对象、展现生活本质从而引人思考的纪录片,也逐渐被越来越多的影视爱好者所关注。这部讲述了娄烦人与土豆之间深厚情感联系的《寻味黄土地》,就是其中之一。
在娄烦,有“一窖土豆半年粮,一年四季全吃它”的说法。土豆,在当地人的日常生活中扮演了极其重要的角色。当地家庭的主妇们都是制作土豆美食的高手,小小的土豆在她们的掌心里、案板中、灶台上千变万化,从田间地头连接到百姓餐桌,从朴实无华的烤土豆到精致美味的土豆宴,不仅满足了味蕾,也传承了当地的美食文化,蕴含着真实质朴的乡土人情。
生活的河流,往往激情澎湃的时候少,缓缓流动的时候多。而土豆的味道,也是平凡的味道,其貌不扬却令人难以忘怀,平淡无奇却滋味醇厚。其不仅是一种食材,更是一种情感的寄托。土豆饺子、土豆丸子、土豆烙饼、土豆薯条、土豆圪搓搓、土豆油糕……它是乡村的记忆,也是巷陌里的烟火气。
娄烦人将土豆视为一种文化符号,代表着这片土地的智慧和创造力。而土豆,带着地域的符号留恋于人们的唇齿间,呈现出千姿百态的人生滋味。每一颗土豆都承载了娄烦人的辛勤劳动和深厚情感。他们用双手将一颗颗普通的土豆变成了无数特色佳肴,托起了他们对土地的敬仰和对生活的热爱。
导演通过充实且富有逻辑的镜头语言,将娄烦人的生活状态、土豆的变化以及人与土地之间的深厚情感展现得淋漓尽致。同时,也借助娄烦人与土豆的故事探讨了乡土情怀、文化传承等社会问题,触动内心,引人深思。
第四集《面乡面对面》:一碗面,有所期待
世界美食中,面食具有不可替代性。五湖四海各地面食汇聚成一门共通的食物语言,串联起了世界各地的餐饮文化。而在这其中,山西面食以其源远流长两千余年的历史和丰富的品种,被誉为“世界面食之根”。
走进片中所呈现的美食世界,仿佛踏上了一场探寻面食文化的奇妙之旅。一样面食百样吃,一种面食千种味。太原,以其独特的地理环境和气候条件,孕育出了丰富多样的面食文化。这里的人们穷尽智慧,用擀、削、拨、抿、擦、压、搓、漏、拉的方式和蒸、煮、煎、炸等制作方法,奇迹般变幻出各种面食来:刀削面、刀拨面、打卤面、剔尖、七彩晋阳面……种类之多令人感慨这片土地上人们的灵动双手和充满想象力的巧妙构思。
除了面食的制作技法,该片还深入探讨了面食与人们生活之间的紧密联系。在太原,人们对面食的热爱和独特吃法,也是一种独特的文化现象。加陈醋、配大蒜、喝面汤,看似简单却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而面食宴更是将面食文化推向高潮。它将山珍海味、瓜果蔬菜与面食完美融合,展现了别样的饮食美学。
通过细腻的镜头语言和深入浅出的解说,《面乡面对面》引领观者对山西面食文化有了深入的了解,令人深刻感受到了中国饮食文化的博大精深和中华民族的智慧与创造力。同时,也引发了人们对于面食文化的思考和探讨。面食,承载着人们对生活的热爱和对美好的追求,不仅仅是一种食物,更是一种文化的传承和表达。
第五集《千年传习俗》:一碗牺汤,承载历史连接过去和未来
据《说文解字》所载,“牺者,宗庙之牲也,从牛羲声。”可见,“牺”是古代祭祀所用牲畜的称谓。
牺汤,这种源于周朝祭祀仪式的饮食习俗,经过几千年传承,逐渐演变成一种流行于太原小店、晋源一带的地方美食,至今,在太原刘家堡乡王吴村仍保留有牺牲祭祖的习俗。
牺汤(羊汤)在中国人生活中具有重要地位,随着季节的变换,牺汤从冬季的驱寒佳品变成了夏季的养生美食。在太原,更是有着三伏天喝羊汤的独特习俗。每年夏天,太原举行“牺汤文化节”会吸引全城食客共聚小店,煮全羊牺汤共同享用。将一碗非遗牺汤,喝成了文化大产业。
据介绍,在民风淳朴的乡村还有凑份子喝牺汤的习俗。几家人共同凑份子杀一只全羊,大家相聚甚欢,制作满满一大锅的牺汤品尝。不仅满足了口腹之欲,也成为维系人与人之间情感的纽带和给予美好生活的寄托。
牺汤作为非遗文化在乡村振兴中具有重要价值。随着时代的变迁,老人祝寿、小孩满月、婚丧嫁娶等重要日子里,人们都会用牺汤来招待亲朋好友。一碗热气腾腾的牺汤,承载的不仅是味道,它以厚重的历史连接过去和未来,是情感的传递和文化的延续。展现了太原人对美食的热爱,对传统的敬畏以及对生活的热情。
第六集《首邑飘米香》:乡土与情感交织的小米故事
《首邑飘米香》这部关于小米的纪录片,是一个关于乡土、文化和情感的长篇叙述。其以小米为主题,从种植、收获、制作到品尝,全方位展示了小米的魅力和价值,同时也探讨了人与食物、城市与乡村之间的情感联系。
早在八千多年以前,我国北方先民驯化野生的狗尾巴草,培育出古老的粟米。小米,古称粟或稷,位居五谷之首。太原市阳曲县历史上地位显赫,宋、元以来,阳曲县是河东路、山西省及太原府的驻地,史称“三晋首邑”。早在夏商时期,阳曲就开始了谷物的种植,这里地处山西中部,土地肥沃,气候适宜,是谷物种植的黄金纬度,为谷物的生长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条件。
作为当地的特色食材,小米承载着丰富的历史文化,也是人们餐桌上的美味佳肴。小米稠饭、小米粥、小米折饼、小米酥、小米酒……小米的多样性和创新性引人赞叹。这些美食不仅口感独特且富有营养,体现了当地人对小米的深厚情感和智慧创造,将小米的魅力展现得淋漓尽致。
该片用流畅的画面、生动的示例和感人的故事,让观众对小米有了深入的了解和认识。小米作为农产品,承载了人们对故土的眷恋和亲人的思念。通过片中制作、品尝不同的小米美食,人们特别是在他乡的太原人重新审视了自己与食物、乡土和情感之间的关系,仿佛可以勾起味蕾中家乡的味道和温暖的回忆,带来不一样的感受和体验,引起共鸣。
后记
纵览《太原味道》第一季6集纪录片,不知引起了多少太原游子的情感共振。有人说,故乡,是多年后猛然想起的一张张慈祥面孔;有人说,故乡是一幅幅记忆中熟悉的画面;有人说,故乡是如今高楼大厦覆盖着的乡间小路;有人说,故乡,是一缕缕熟悉的味道,每每想起便悄然潜入心里,引人追忆……
在互联网平台有百万粉丝的博主狐狸猫amei在《面乡面对面》下方评论表示:因为工作的关系,曾多次到访山西太原,当地的面食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每每想起仍觉得十分美味。
时尚博主是个大头圆仔在《天下第一醋》纪录片下评论道:本太原人有话要说,离家多年,外地的游子真的看不了这样的视频,仿佛家乡的味道就在眼前。尤其是这一勺老陈醋,勾起了多少回忆,让我想起了小时候在太原生活的岁月。
更有来自上海、辽宁、湖北、河南、天津、江苏等多省市的网友在不同纪录片下留言评论,表达了对太原这座城市的期待和对太原美食的向往。
笔者作为自小学习、生活、工作都在这里的太原人,对唐代诗人刘皂(一说贾岛)在《旅次朔方》中“无端更渡桑干水,却望并州是故乡”的心理描述,此刻仿佛能略感一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