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天文学到民俗:太岁的双重身份与演变史
从天文学到民俗:太岁的双重身份与演变史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太岁”和“犯太岁”的概念源远流长,深深植根于民间信仰和历法纪年之中。从天文学上的假想星体,到民俗文化中的值年神灵,太岁的演变历程折射出古人对宇宙规律的探索和对自然力量的敬畏。本文将带你深入了解太岁的起源、发展及其在民间信仰中的重要地位。
什么是太岁
太岁源于岁星(木星)纪年,古人根据星象发明了岁星纪年,星指岁星,即木星。因为岁星由西向东运行的方向,与人们熟知的“十二辰”的方向及顺序正好相反,导致岁星纪年法在实际应用中并不方便,所以古代天文占星家便假设出一个与岁星反方向运行的“假岁星”,称为“太岁”,并将其与“十二辰”配合用以纪年,称为“太岁纪年”。
古人认为岁星绕太阳公转一周约为12年,因此将岁星运行轨道“黄道”附近,由西向东等分为十二星次,又称黄道十二宫(木星的行宫)。“太岁”的运行方向与岁星相反,于是又将黄道附近的十二等分,由东向西称为“十二辰”。
历法
岁星每年行经一个星次,人们以此纪年。在星岁纪年法上,人们借太岁与十二辰(岁阴)配合,发展出了太岁纪年法。西汉初年,历法家又创造出与“十干”相对应的“十岁阳”,将其与岁阴交错组合,成为六十甲子的别名。东汉时期,出现了干支纪年法,即采用“六十甲子”以纪年。
太岁崇拜
古人观测天文也用于占星术的推算,因此,“太岁”也被赋予了星占学方面的意义,由原来假定天体成为一种独立存在。据战国时期的《荀子·儒效篇》记载,早在殷末周初时就已经有忌避太岁的俗信。战国至秦时期的睡虎地秦简《日书》、西汉《淮南子》等书又提出了冲抵太岁的说法。在古人的天文观念中,北极星、北斗七星和岁星共同构建宇宙的时间体系,三者可互指互代,都称之为“天一”。因此太岁逐渐演化为岁星之神,又因岁星的关系与北斗星、北极星发生联系,成为天帝和人君的双重象征。
汉代后,避太岁信仰正式从避岁星的占星术中分化出来。东汉时期,干支纪年通行后,星辰崇拜中的太岁也变成六十位神将,与六十甲子相匹配,一年一换,轮流当值,成为了值年神灵。轮流当值的太岁神也被称为值年太岁,相传他们有着掌握人间的吉凶祸福的能力。太岁神起源于南北朝时期,六十太岁神各有名号,皆来源于历史真人,都是生前清正廉洁,刚正不阿深受民众尊敬的人物。在不同的时期太岁神也有着不同的版本,到了明末清初六十太岁神的名号全部被更换。
民俗文化
为驱邪避灾,纳吉祈福,在中国民间产生了顺星习俗。相传,每年农历正月初八是众太岁神聚会之日,民间在满天星斗出现后,在自家的案头、门前等地及太岁诸神像(位)前,通过点燃蜡烛(小灯)和上香进行祭祀,因此顺星又被称为祭星,也是拜祭太岁的一种形式。
民间还有拜太岁的仪式,人们为祈求平安,会集中对太岁进行祭拜。拜太岁仪式有着一套完整的流程,先领取拜太岁之人本命文疏与太岁符,文疏需在仪式中焚烧,意为送文疏上天,将祭拜者的诉求告知太岁诸神。之后再焚香礼拜,随后叩拜太岁诸神牌位,叩拜之时,先拜值年太岁,再拜本命太岁,然后依次叩拜其他太岁。最后是拜太岁科仪,由专人执行,在经过开坛、 请神、送神等科仪后才算完成。
犯太岁
“犯太岁”是中国民间传统信仰中的一种说法,通常指个人出生时的生肖与当年生肖相冲、相刑、相害、相破等不利的相克关系。
具体来说,“犯太岁”有几种情况:
- 相值。即遇到与自己生肖相同的年份。
- 相刑。即遇到与自己生肖相刑的年份。刑即彼此刑妨,互不相和的意思。子卯相刑,为无礼之刑;寅刑巳,巳刑申,申刑寅,为倚势之刑;丑刑未,未刑戌,戌刑丑,为无恩之刑。
- 相冲。指流年太岁与个人生肖相冲。地支六冲为:子午相冲;丑未相冲;寅申相冲;卯酉相冲;辰戌相冲;巳亥相冲。
- 相害。指遇到与自己生肖相害的年份。地支六害为:子未相害;丑午相害;寅巳相害;卯辰相害;申亥相害;酉戌相害。
- 相破。指地支之间相互妨害,破坏。即:子酉相破;丑辰相破;寅亥相破;卯午相破;未戌相破;申巳相破。
本文原文来自360doc.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