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江第一湾生态保护见成效,12万株柳树筑起绿色屏障
长江第一湾生态保护见成效,12万株柳树筑起绿色屏障
长江第一湾,位于云南省玉龙纳西族自治县石鼓镇,是万里长江从青藏高原奔流而下,在云南境内形成的第一个大拐弯。这里,长江(金沙江)在抵达石鼓镇时,突然转向东北,形成一个“V”字形的急转弯,这一独特的地理景观不仅令人叹为观止,更蕴含着深厚的文化底蕴和生态价值。
多民族文化交融的交汇点
长江第一湾不仅是自然界的奇迹,更是多元民族文化的交汇点。这里聚居着纳西族、藏族、傈僳族、彝族等多个少数民族,各民族文化在这里交融共生,形成了独特的地域文化特色。
纳西族传统美食“江边辣”就是多民族文化交融的生动体现。这道以猪内脏为主要原料的菜肴,融合了纳西族的烹饪智慧和长江边的自然馈赠。每家人都有自己的独特配方,但共同的是对自然的敬畏和对生活的热爱。68岁的纳西族村民杨嘉玉,用一首“江边调”唱出了金沙江边各族人民的共同情感:“送郎送到大桥头,手把栏杆望水流。哥是长江水流去,恐怕水流不回头……”这首吸纳了汉族和纳西族音乐风格的民歌,成为各族人民情感共鸣的纽带。
生态保护的绿色屏障
近年来,云南在长江第一湾地区实施了一系列生态保护措施,取得了显著成效。石鼓镇武装部部长和朝明介绍,经过多年的努力,当地累计栽种了12万株柳树,形成长达40余公里的护堤柳林,不仅有效防止了水土流失,更成为一道美丽的风景线。
在生态保护的同时,当地还积极探索绿色发展之路。华坪县曾是全国100个重点产煤县之一,长期的煤矿开采导致生态环境恶化。为扭转这一局面,华坪县大力发展芒果产业,如今已成为全省第一、全国第二的芒果种植大县。永善县则依托金沙江沿岸的气候优势,发展柑橘、枇杷等特色水果产业,不仅绿化了江岸,也成为群众增收的重要途径。
央视镜头下的新时代画卷
央视大型融媒体行动《绿水青山的中国》将镜头对准长江第一湾,通过镜头展现了这片土地的自然美景和文化魅力。节目不仅展示了长江第一湾的壮丽风光,更聚焦于当地在生态保护和绿色发展方面的努力与成就。
长江第一湾的生态保护和绿色发展,正是中国生态文明建设的一个缩影。这里的故事,展现了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好愿景,也体现了中华民族在新时代对自然的尊重和保护。
长江第一湾,这片神奇的土地,以其独特的自然景观、丰富的民族文化、显著的生态保护成效,吸引着世人的目光。央视的镜头,让更多人得以领略这片土地的魅力,也让更多人关注和参与到长江生态保护的事业中来。长江第一湾的故事,正在新时代续写新的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