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教育一百问⑮:孩子考试期间,家长如何正确助考?
家庭教育一百问⑮:孩子考试期间,家长如何正确助考?
刘女士的孩子小羽由于“模考”没有考好,导致她天天担心后续的大考会发挥失常,吃饭和睡觉都受到影响,甚至一拿起笔就发抖,看到书本就生理性地胃疼。刘女士非常担心孩子状态,不知道怎样才能帮助到孩子。
每逢孩子考试,特别是中高考临近,不仅孩子内心焦虑,很多家长也跟着紧张起来。家长如何调整自己的内心状态,成为孩子在备考期间温暖的依靠?如何协助孩子坦然面对重要考试?让我们听听专家的建议。
王秋英:深圳市教育科学研究院研究员,广东省心理学会心理健康专委会副主任,广东省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委员会专家委员,深圳市中小学心理教育与家庭教育指导中心副主任
这种情况是考试焦虑的表现。当一个人处于过度焦虑的状态中,会出现认知偏差,倾向于会有不好的结果,患得患失,由此形成恶性循环,这种恐惧焦虑情绪甚至会躯体化,并在生理上表现出来。
父母可以这样帮助孩子:
增加考试结果的确定性:帮助孩子调整对考试成绩的预期,减轻压力;和孩子一起研究学习中存在的问题,有针对性地查漏补缺;提升孩子的考试策略。
进行自信训练:用辩论的方式减少消极想法,会发现消极想法都是非理性信念,存在以偏概全、绝对化的思维陷阱。
正念冥想:让孩子用正念冥想的方式平复情绪,放松心情。
石丽红:积极心理学博士,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国家一级心理咨询师,南方科技大学心理教师
父母如何帮助孩子发挥最好的水平?
需要一个合力:即父母的良好状态和子女的良好状态。这个合力能够给孩子提供巨大的能量。
普通性层面:家长要能帮助孩子应对大部分考生都会遇到的问题;在个别性层面,根据孩子的特点和孩子加强互动。
下面从考前、考中、考后来讲述家长如何帮助孩子应对可能会出现的问题。
考前要放空
在孩子遇到紧急状态或压力时,会出现应激状态,ta可能会固着于我不行、不能、不会的状态,并将这些想法放大、泛化,从而使自己处于极度焦虑的状态,影响发挥。这时父母要明白考前最重要的不是学习,而是放空。减少学习新东西、记忆新东西,把原来学过的不断练习、提取,这就是放空。
物理环境会影响孩子的感受。父母可以为孩子营造熟悉、舒适的环境,让ta在考前不用耗费精力适应新环境。例如考试工具使用孩子熟悉的,不必买新的;考试用具放在孩子熟悉的位置;考前熟悉考试地点等,同时根据孩子的需求让ta保持舒适的状态。
关注孩子的心理感受。处在青春期的孩子,除考试压力外,情绪变化起伏也较大,家长要注意引导孩子释放身体的能量和情绪,站在孩子的角度,给予孩子所需要的。
此外,家长要帮助孩子做好考前预演,即在考前让孩子想象考试的整个过程,预演可能会出现的情况,比如看到监考老师的表情感觉不舒服时该怎么办、遇到难题该如何提取知识等。通过这个过程让孩子做有自己策略的预演,在真正面对时就会有心理准备。
考中要放下
孩子经常会把自己的想法放大,比如因为一次失利就认为自己肯定考不好,此时需要父母帮助孩子改变这些不合理的信念,避免这些不合理的信念对孩子的情绪造成困扰。
孩子在考前兴奋过度、睡不着时,这其实是考前正常现象,可以遵医嘱使用药物。同时保证良好的睡眠、通过运动释放兴奋、进行暗示冥想等方法也可以让孩子保持好的状态。
很多成绩特别好的孩子,在面对难题时对自己是有要求的,此时则要让孩子学会权衡,避免在难题上有过多消耗。
考后要放过
考试并不能决定人生,但孩子往往会把考试看得非常重。所以考试后孩子会出现很多情绪,甚至会出现抑郁状态,这是因为ta总觉得自己没考好,后悔自己当初为什么不好好学。这时就需要父母认同孩子的感受,同时为他们引领新的方向。
为什么家长要注意考后狂欢带来的问题?因为中高考过后,孩子从过度压抑状态突然放松,情绪会从一极走向另一极,也可能会感觉突然失去了人生的方向。这时家长需要以孩子的发展为目标,创建和孩子良好的关系,与孩子一起看到未来的发展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