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首古诗词,写尽人间旧恨新愁
7首古诗词,写尽人间旧恨新愁
燕子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承载着丰富的意象:它是春天的使者,是爱情的象征,是家的温暖,更是历史兴衰的见证。本文精选7首古诗词,带你领略燕子意象在不同诗人笔下的独特韵味。
在中国古代,燕子就是报春使者。杜甫笔下的"泥融飞燕子,沙暖睡鸳鸯",展现了春的气息。燕子成双成对的身影,承载着爱情的寓意。它们在谁家里筑巢,象征着家的温暖和幸福。"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这就是富贵和闲适的气象。
晏几道:落花人独立,微雨燕双飞
梦后楼台高锁,酒醒帘幕低垂。去年春恨却来时。落花人独立,微雨燕双飞。记得小苹初见,两重心字罗衣。琵琶弦上说相思。当时明月在,曾照彩云归。
——宋·晏几道《临江仙·梦后楼台高锁》
人们总是憧憬能够与心爱的人像梁上的燕子一样,双宿双飞,朝朝暮暮,岁岁年年。然而,一旦与爱人分离,春日里看到双燕纷飞时,心中便无端涌起一股难以言喻的离愁别恨。
张炎:当年燕子知何处
接叶巢莺,平波卷絮,断桥斜日归船。能几番游,看花又是明年。东风且伴蔷薇住,到蔷薇、春已堪怜。更凄然。万绿西泠,一抹荒烟。当年燕子知何处,但苔深韦曲,草暗斜川。见说新愁,如今也到鸥边。无心再续笙歌梦,掩重门、浅醉闲眠。莫开帘,怕见飞花,怕听啼鹃。
——宋·张炎《高阳台·西湖春感》
暮春时节的西湖,绿树枝繁叶茂遮掩住了娇莺的巢穴,夕阳照耀之下晚归的渔船停靠在断桥旁边。景色是如此的怡人,只可惜却已是香深之时。
人生能有几回这样的游历,想要再次看到这样的美景,只好等到明年春天了。等到蔷薇开放的时候,春天已快要走到尽头。"春风啊,还请你暂且伴随蔷薇在人间多留一刻吧。"苦苦留春不住,黯然神伤,更何况眼前的西泠桥,早已由往日的繁华兴盛变为现在的冷寂荒凉,怎么能不感到无限悲苦呢?
国破家亡,曾经寄居檐下的燕子早已不知飞往何处。看着旧日的西湖胜地如今已是满目荒凉。故国不复、繁华难再,这一切怎能不让人惆怅神伤,就连那从不识愁滋味的白鸥也因此而愁白了头。张炎出身官宦世家,亡宋之前,少年时代终日填词征歌,赏花饮酒,过着承平贵公子的优越生活。跟前面的晏几首有几分相似。这个时候的张炎再没有心情像从前那样过着歌舞娱乐的优越生活,而是关上门闷在家里借酒浇愁,醉后就蒙头大睡,希望在睡梦中能忘却亡国的痛苦。可是酒消梦醒之后,他还是不敢卷起珠帘, 因为看见这的飞花,害怕听见啼血的杜鹃, 害怕看见凋落些景致他就会想起旧日的繁华, 禁不住肝肠寸断。
戴叔伦:燕子不归春事晚
苏溪亭上草漫漫,谁倚东风十二阑。燕子不归春事晚,一汀烟雨杏花寒。
—唐•戴叔伦《苏溪亭》
在苏溪亭上,青青的野草无边无际,随着东风轻轻摇曳。在这迷蒙的春色中,诗人独自倚着阑干,等待着春燕归来。然而,春天似乎已经晚了,燕子还没有飞回,这让人不免感到失落。
正当诗人感到失望时,他看到了迷蒙的烟雨中的杏花。在料峭的春风中,杏花似乎感到了冬天的寒冷,失去了鲜艳的容光。
草色、东风、春燕、烟雨和杏花为媒介,将自己的情感融入其中,何等的孤独和失落。在晚春的湖南,戴叔伦为了寻找曹王李皋,开启了他的幕府生涯。然而,在路经义乌的苏溪时,他发现平时很准时的燕子并未归来,它们的旧巢依然空空如也。我们无法确定旧燕是否真的未归,但可以肯定的是,诗人所思念的故友还未曾归来,他就像这只失约的燕子一样。这只失约的燕子,大概正如刘克庄所言,"来有时,去有时,燕子犹知社后归。君行无定期。"
刘禹锡:旧时王谢堂前燕
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
——唐•刘禹锡《乌衣巷》
六朝如梦,金粉成灰。在刘禹锡笔下,旧时飞燕,竟成了历史兴亡的见证者。刘禹锡两次被贬,但是从来不沮丧,所以他才会说:种桃道士归何处,前度刘郞今又来。
坐落在秦淮河南岸的乌衣巷,因孙吴在此驻扎水军、身穿黑衣而得名。到了东晋,以王导、谢安为主导的贵族,在此定居繁衍,相继走出了王羲之、王献之这样的书法大家,还有谢灵运、谢眺这样的诗坛巨匠。
这首诗刘禹锡没有直言兴衰,而是将笔触延伸到桥头巷口的景色描写里,荒凉冷落之意呼之欲出。如今朱雀桥边只有野草野花,乌衣巷口无声地笼罩在惨淡寂寥的斜阳之下。无车水马龙,无迎来送往,只留下一个历史褪去后的落寞背影。
曾经这些燕子飞入的是王谢堂前,如今归来旧巢,过去的富贵深院已变成了寻常百姓之家。作者通过一只燕子来表达,燕子有年复一年到同一地方筑巢的习惯,年年燕去燕来,地方还是这个地方,可是,这里的人早就换了一茬又一茬,从玄衣的士兵到王谢的子弟,再到唐朝的平民百姓,这个历史兴衰之感就被带出来了。从贵族换成平民,这是翻天地覆的社会变化。正如周邦彦所言,"燕子不知何世,入寻常、巷陌人家,相对如说兴亡,斜阳里。"
苏轼:燕子楼空
明月如霜,好风如水,清景无限。曲港跳鱼,圆荷泻露,寂寞无人见。紞如三鼓,铿然一叶,黯黯梦云惊断。夜茫茫,重寻无处,觉来小园行遍。天涯倦客,山中归路,望断故园心眼。燕子楼空,佳人何在,空锁楼中燕。古今如梦,何曾梦觉,但有旧欢新怨。异时对,黄楼夜景,为余浩叹。
—宋·苏轼《永遇乐·彭城夜宿燕子楼》
这首词是苏轼在徐州任上,夜宿燕子楼,梦醒后所写。他不像白居易写的:张尚书(张愔)病逝徐州之后,爱妾看到双宿双飞的燕子,感叹:燕子楼中霜月夜,秋来只为一人长。
此时的苏轼因为反对王安石变法,无奈出京,先后辗转杭州、密州和徐州等地任职,难免有失意惆怅之感。此夜登楼远望,想到早已人去楼空的燕子楼,不由得发出人生如梦的慨叹。古今万事皆成空,一生就像梦一样虚幻,无论过去还是现在,有多少人能从梦中醒来?只有旧欢新怨让人难以释怀。白居易故事里的关盼盼最终为情所困,绝食而亡,让苏轼不由哀叹:燕子楼空,佳人何在,空锁楼中燕。苏轼的徒弟秦观,"燕子楼空春色晚,将军一去音容远",以燕子隐喻尽诉女子深情大义。
晏殊:无可奈何花落去
一曲新词酒一杯,去年天气旧亭台,夕阳西下几时回?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小园香径独徘徊。
—宋·晏殊《浣溪沙·一曲新词酒一杯》
"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晏殊这句词来源于一次与王琪在大明寺的对话,"无可奈何花落去"潜藏在晏殊脑海里很久,一直对不出来,王琪何不用"似曾相识燕归来。"王琪一语点醒梦中人,晏殊大喜,将此句写入《示张寺丞王校勤》一词中,后来又用到《浣溪沙》中。从此王琪受到晏殊的常识与提携。同样是写落花燕飞,晏殊比儿子晏几道多了几分人生的哲理与深思。
赋一曲新词,饮一杯清酒,天气还同往年一样,词人站在旧日的池台前,遥望看渐渐西下的夕阳。眼前依稀光景,然而物是人非,他不由得生起了离索之感。春尽花落,令人无可奈何;旧日相识的燕子回到旧巢,让人稍感安慰。可是故人不再,只能在小园香径上独自徘徊。面对暮春日落,晏殊也有伤春、惜春之情,只是没有将这份情意单纯地倾注在儿女情长里。人生就是这样各安天命、喜忧参半,这些无可奈何,这些似曾相识,以各自的方式,丰富着我们的生命,让我们欢喜让我们忧愁。
葛天民:为迎新燕入
咫尺春三月, 寻常百姓家。为迎新燕入, 不下旧帘遮。翅湿沾微雨, 泥香带落花。巢成雏长大, 相伴过年华。
——宋·葛天民 《迎燕》
短暂的阳春三月,普通的百姓人家。为了迎接新燕飞回,都没有放下昔日的门帘。在这个充满生机的季节里,燕子翩翩起舞,为幸福的生活努力筑巢,它们的勤劳和坚韧令人感动。丝丝细雨沾湿了燕子的翅膀,落花的芬芳飘散在清新的空气中。在这样一个美好的场景中,诗人不禁感慨万千,这如诗如画的情景,如此轻易地便撩起了人们的情感。小燕子在雨中穿梭无数次,为幸福的生活筑巢,它们的勤劳和坚韧令人钦佩。而在这个过程中,燕子与百姓之间的深厚情谊也得以体现。燕子,象征着幸福的生活,它们在主人的檐下双宿双飞,享受着平凡而温馨的生活。燕子的自由自在,正是诗人隐居生活的写照,它们陪伴着诗人度过了美好的时光。在春日里,燕子翩翩起舞,为幸福的生活努力筑巢,它们的勤劳和坚韧令人感动。而在诗人的笔下,这美好的场景被永远定格。
这古人笔下的燕子双飞,不管我们从燕子身上寄寓怎样的离愁悲欢与历史兴衰,最美的期盼还是如女命女中的女人与心爱的人"如同梁上燕,岁岁长相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