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小白 wenxiaobai
资讯
历史
科技
环境与自然
成长
游戏
财经
文学与艺术
美食
健康
家居
文化
情感
汽车
三农
军事
旅行
运动
教育
生活
星座命理

中山陵畔流徽榭:首创白色琉璃瓦的水榭建筑

创作时间:
2025-01-22 06:15:16
作者:
@小白创作中心

中山陵畔流徽榭:首创白色琉璃瓦的水榭建筑

中山陵至灵谷寺之间的山坡上,有两条溪水沿山而下,汇流一处,称为二道沟。1932年,陵园管理部门在此修堤拦水,蓄水成湖,命名为流徽湖。湖上设水榭一处,名为流徽榭,是中山陵附属纪念建筑之一。这里湖平如镜,水榭倒映入水,山水与建筑和谐交融,美不胜收。


中山陵附属建筑流徽榭

缘起:为中山陵蓄水增色

流徽榭所在地原为紫金山雨水流经的一条沟壑,人称二道沟。二道沟一带山溪深阔,风景优美,夏秋水盛时,中山陵东、灵谷寺西一带山坡的水,都汇流至此,但因这里地势起伏过大,雨水很快下泻,难以蓄水。


孙中山入葬中山陵后,陵园园林设计委员会主席委员林森有感于此,他亲自制订规划,将通往灵谷寺的道路加宽,路边栽植垂柳、碧桃,道路南北各挖一个蓄水塘。北塘较小,面积约1333平方米,引东沟之水入塘,塘的东、西、北三面围筑土路,入水处修筑木桥,后改为石桥,塘北的山坡上遍植梅花,故称梅岭,这条东沟又称为梅溪,石桥命名为梅溪渡桥。道路南侧为南塘,水面面积较大,约1.6万平方米,两条溪流都汇流于此。南塘南边就天然地势筑土坝一道,蓄水成湖,取名流徽湖。


中山陵蓄水池

流徽湖不仅在风景上起到增添景色的作用,而且给当年陵园东新村、西新村民国要人公馆提供饮用水。在筑坝成湖后,下有伏泉,久旱不涸。陵园在湖岸东侧建有机泵房,横穿马路铺设水管,直通东山头一座直径为8米过滤储水罐,通向各公馆区的自来水管道。抗日战争中,日军侵占南京,焚毁公馆,破坏泵房,但水罐还完好地保存至今。



1932年中央陆军军官学校捐款2万元,用于在中山陵园区建设纪念性建筑。经过审批,其中的1.1万元被用于建造流徽榭。这座亭子由当时的陵园工程师顾文钰精心设计,三面临水,一面傍陆,以石阶与陆地相连。榭顶采用卷棚式,覆以乳白色的琉璃瓦,全部为钢筋混凝土结构,坚固而优雅。








建筑:爱心湖边的白色水榭

钟山风景区中亭台楼榭众多,流徽榭作为重要的中山陵纪念建筑,设计独具匠心。



“榭”是一种中国传统式建筑。《说文解字》中对于“榭”的解释十分简洁:“台有屋也。”即在台上建造的房屋就称为榭,这也说明了“榭”作为一类建筑,必须要附于“台”存在。“榭”最早的时候就是高土台上的木屋。而台往往依附于水边兴建,从第一个皇家园林的雏形周文王的“灵沼”开始,就形成了有水必有台和有台必有水的传统。至于榭的造型,《尔雅》中称:“无室曰榭”又“观四方而高曰台,有木曰榭”,可以猜测为木结构的没有墙体围合的建筑。《释名》中对榭的解释为:“榭者,借也。借景而成者也。”也是说明了榭是为了观赏周边美景而设的建筑,因为榭往往筑于水边高台之上,在之后的园林营造中,高台不断地减少,而榭不断发展,成为直接建在水边或突出水面的轻盈建筑,因而越来越多地以“水榭”命名。

山东枣庄出土的东汉画像砖上的“水榭”

流徽榭便是一处典型的水榭建筑,其占地面积约67平方米,水面面积17平方米,1932年冬落成。

流徽榭平面为长方形,结构轻盈,长12.8米,宽9.14米,卷棚式顶,所有梁柱栏杆、层架檐椽俱用钢筋混凝土构成,屋面覆盖乳白色琉璃瓦,四周围以走廊,廊外置栏杆,地面镶嵌红色八角形小砖,清爽淡雅,具有浓厚的民族风格和地方色彩。

《艺文画报》1946年 第1卷 第2期

要说流徽榭最特别的地方,就是其色彩。一般中国的传统建筑多用青黑色瓦,中山陵及其纪念建筑以蓝色琉璃瓦为主,而流徽榭则创新性地在屋面使用了乳白色琉璃瓦,显得格外素雅。现在的流徽榭配以绿色立柱,与周围环境更加协调,在一众中山陵的亭榭中显得十分特别。



而流徽湖从空中俯瞰,形状宛如一颗爱心,流徽榭就是点缀在这颗心上的白色宝石,四时之景皆浪漫如画。

岁月:游人观景亦入景

中山陵在创建之初,就拟作为全国公园的模范,流徽榭建好后,即已吸引众多游客参观赏玩。

《国闻周报》上登载的小诗 1934年

可惜在随后爆发的抗战中,流徽榭几毁于战火,受到严重的破坏。1949年南京解放后,中山陵园管理部门多次对流徽榭进行维修,整治其周边环境,还原其本来的历史面貌。1986年6月16日,南京黄埔同学会与上海黄埔同学会联合庆祝建校62周年,举行流徽榭重题匾额揭幕仪式,我们现在看到的匾额即由徐向前元帅题写。


2004年,中山陵园管理局对其周边环境又作了全面综合整治。在流徽湖中种植睡莲、荷花、芦苇、慈姑,靠近岸边处点缀芦苇、再力花、水生美人蕉等,构建水生生态园。环湖岸种植池杉,湖西岸铺植大草坪,伴以紫薇、吉祥草、鸢尾等花草,是市民郊游的好去处。每年夏季,睡莲盛开,水鸟嬉戏,淡墨粉彩,犹如莫奈笔下的油画,吸引了大批游客来此秘境。

而白顶绿柱的流徽榭的点缀其中,与周围环境完美融合,水榭四面开敞,结构轻巧,人坐其中,湖光山色尽收眼底,可谓观景亦入景。

本文原文来自江苏电视台新闻网站

参考资料

1.《钟山志》编纂委员会.钟山志[M].南京:南京出版社,2009.10

2.中山陵园管理局、江苏省科普作家协会.极美钟山[M].南京:江苏凤凰科学技术出版社,2024.03

3.《中山陵档案》编委会.中山陵档案[M].南京:南京出版社,2016.09

4.刘维才.流徽榭辉映中山陵[J].南京史志,1996(3)

© 2023 北京元石科技有限公司 ◎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4294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