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小白 wenxiaobai
资讯
历史
科技
环境与自然
成长
游戏
财经
文学与艺术
美食
健康
家居
文化
情感
汽车
三农
军事
旅行
运动
教育
生活
星座命理

从<道德经>看命运:德行是最佳护身符

创作时间:
2025-01-22 05:57:27
作者:
@小白创作中心

从<道德经>看命运:德行是最佳护身符

《道德经》是中国古代哲学家老子的著作,被誉为“万经之王”,其智慧影响了无数人。本文通过解读《道德经》中的“道”与“命”的关系,探讨了命运的深层法则,为现代人提供了独特的思考视角和实践指南。

《命》与《运》:先天与后天的辩证统一

在《道德经》的智慧中,“命”与“运”是两个重要的概念。“命”主要由个人的生辰八字、家庭背景、生长环境、先天禀赋等因素决定,是与生俱来的“定数”。而“运”则不同,它强调个人在面对人生际遇时的选择权,是完全自主的“变数”。这种对立统一的关系,体现了《道德经》中“道”的辩证思想。

《道德经》中的辩证智慧

《道德经》第二章中提到的“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盈,音声相和,前后相随”,体现了中国古典哲学中的对立统一观点。人类社会生活中的善恶、美丑、是非、强弱、成败、祸福等,都蕴含着丰富的辩证关系。正如“塞翁失马,焉知非福”的故事所揭示的,事物往往在相反的方向上转化,因此要保持平和的心态,超越时间和空间去观察问题。

老子提出的“无为”思想,主张按照自然界的规律办事,以无为的方式化解矛盾,达到有为的目的。这种思想不仅适用于个人修养,也适用于社会治理。

《道德经》第三章的核心观点

  1. 谦逊与自省:不尚贤、不贵难得之物、不见可欲等思想,启示我们要保持谦虚谨慎的心态,不要盲目追求物质与权力,而是要反思自己的优缺点,不断进步和提升。

  2. 内心的平和与安宁:“不见可欲,使心不乱”,强调了不让欲望和外界干扰扰乱内心的重要性。在现实生活中,保持内心的宁静和平和,才能更好地抵御外界诱惑,保持内在的平衡。

  3. 少欲知足:“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强调了少欲知足的重要性。只有少欲知足,我们才能摆脱对外界物质的刺激,保持内心的平和。

  4. 自律与自控:强调了常使民无知、无欲的重要性,以抑制滥用智慧的可能。对于个人成长,这提示我们要自律,不要过度追求权力和利益,要学会控制自己的欲望和冲动,以保持清醒的头脑和良好的行为。

《道德经》从“道”的维度解析命运的奥秘

《道德经》说,道创造了万物,德养育了众生。德行就像生命的养料,德行深厚,生命之树才会枝繁叶茂。人生在世,每个人的品德不同,命运也就不同。你是什么人,就是什么命!这句话真是让人深思。

谦卑之人,有福之命

一个哲人说过:“谦卑是深埋在地下的甜根,一切神圣的美德都从那里萌生。”深以为然。谦卑是一个人最根本的美德。一个谦虚的人,不会因为身份看低别人,也不会因为名气高看自己。心中有敬畏,眼里有他人,在善待他人的同时,也在无形中给自己积攒了福报。《道德经》中说:“江海所以能为百谷王者,以其善下之,故能为百谷王。”江海之所以浩瀚无垠,是因为能放低高度;人生之所以行稳致远,是因为能放下身份。真正的智者,明白天地广阔,自身渺小。尊重他人,放低自己,才是合乎自然道法,是一个有最顶级道德修养的人。

狂傲大多源自内心的虚弱,怕被人瞧不起;谦卑源自于内心的力量,怕被世俗干扰。

真正有大智慧的人,都是不与人争,处事低调的。他们往往因为没有过重的名利心,反而容易把自己当下的事情做好,也更能成为受尊重的人。

平静谦和,才是最重的分量。懂得谦卑,才能积攒福气!

知足之人,富贵之命

《道德经》还说:懂得知足,适可而止;知足不辱,知足者富。世间万物,取之不尽,用之不竭。而人生百年,都是匆匆过客。欲望大过德行,便是灾难。物质多于所需,便是富有。懂得满足的人,一生不为外物所忧;而贪婪无度的人,最终连仅有的也会失去。

食不过求饱,居无非求安,此外的红尘荣辱,都不过是人心的贪欲,祸莫大于不知足。人生本不苦,苦的是欲望太多;人心本不累,累的是互相攀比。

越是见过世面的人,越懂得知足,不会过分追求不属于自己的东西,更加不会自寻烦恼。因为他们明白:真正的幸福,不在于拥有多少财富,而在于内心的丰盈与安定。明白知足,才可守住财富!

培养自己德行,才能承载万物

古人云:“德不称其任,其祸必酷;能不称其位,其殃必大。”财富不能大于品德,多则为祸;名声不能超过能力,过则转灾。天地公正无私,自有平衡之道。

生而为人,总会被人误解,遭人诋毁。唯有心平气和,心胸宽广,才能容纳万物,身心怡然。《道德经》中讲:“大小多少,报怨以德。”宽容才是一个人最难得的品德,无论遭遇怎样的误解,都要保持良好的品德。放下别人的过,才能解脱自己的心。容人之过,修已之德;量人之非,养己之心,学会宽容,才会身体康健,广结人脉,迎来好运。

好的人生,贵在有度

老子的哲学讲究辨证的看待事物,认为福可为祸,正可为奇,事物发展到极限就会向相反方面转化。

人这一辈子,无须过度求满,给生命中留一点空白。否则当一件事物到极致时,必然会走向反面。

所谓“物极必反”的真谛,就是拿捏住尺度,不要过犹不及。

凡事都要留有余地。与人相处,话不可说尽,事不能做绝;与己自持,怒不可过度,利不能过贪。

不属于自己的不强留,不适合自己的不强求。好花看在半开,浮生看破半世。好的人生,贵在有度。

“慎终如始,则无败事”

老子告诉人们,对任何事情、对待结尾都要如同对待开始那样慎重,做到有始有终,就不会有失败了。

人生如棋局,越是到后面,越要慎终如始。很多人就是因为最后的“差一点”,导致前功尽弃,满盘皆输。

无论发生何种事情,都要始终以“桃李不言,下自成蹊”的谦逊和“如履薄冰、如临深渊”的谨慎,一如既往坚持下去。

没有什么空中楼阁,有的只是脚踏实地。不忘初心,方得始终。

祸患来时,淡然处之

老子的福祸相依,道出了福和祸的本质关系,任何繁荣背后都蕴含着危机,而危机本身也意味着解脱困境的希望,就是老子“道”的运行规律“反者道之动”。

老子要求人们祸患来时要经受得起,把持得住,顺其自然,要冷静对待,淡然处之。

所有的丢失,都是为了珍爱之物的来临腾位置;所有的匍匐,都是高高跃起前的热身;所有的支离破碎,都是为了来之不易的圆满。

要有自知之明

一个严于解剖自己的人,往往是有自知之明的。然而解剖别人易,解剖自己难。所以,人们常说“人贵有自知之明。”

认识自己的错误是拯救自己的第一步。善于察己的人,往往活得更高级。

杨老师指出,在生活中,人们常常会将自己的遭遇归因于命运,而忽略了其中潜在的因果关系。然而,从因果的角度来看,个人的命运和所面对的一切,都是由自己过去的所作所为而决定的。无论是成功还是失败,幸福还是不幸,都有其深层的原因。因此,我们不应该轻易将自己的命运归结于外部环境或者天意,而是要审视自己过去的选择和行为,从中找寻原因,为未来的人生做出调整和规划。

在当代社会,诚实守信、善行积德、助人为乐,都是我们应该努力做到的,用善行去积累美好的未来。

善恶观念引导我们做出正确的人生选择,注重积德行善,提升自己的道德水平和精神境界。

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更好地理解人生,把握自己的命运,同时也能为他人和社会创造更多的价值。

从“挣钱”与“赚钱”的区别中看致富之路

先看看“挣钱”:“挣”字:左边是手,右边是争,意思是你要用自己的双手去辛苦的劳动,你需要直接靠出售自己技能、资源去换取的薪酬。因你的时间和精力是有限,所以能拿到的报酬都是有限的。

再来看看“赚钱”:赚”字就不同,它左边是贝,代表着金钱,右边是一只手拿二支禾苗,代表粮食。意思就是用钱买粮食再卖出去,然后又得到钱。

右边的"兼"字也可以理解为兼职的兼。“贝”加一个“兼”,也就是让你的钱去做兼职,帮你用钱生钱。

这种人虽然不是资源的直接拥有者,他们不懂技术、没有特长,但是他们往往通过脑力去设计资源的配置,通过优化资源去赚钱,而“资本”的本质就是资源的配置。

凡是从事资源的投入-整合-运营-产出工作的人就是老板,当然也包括企业家和创业者。关键是你要把它做成一个循环,那财富就会像雪球一样越滚越大,这就是金融思维的实质:钱生钱

杨老师讲“挣钱”与“赚钱”的区别不仅仅体现在字面上,更深刻地影响着我们的经济活动和思维方式。前者侧重于劳动和时间,后者则强调资本的运作和增值。在现代社会,理解并运用金融思维,将使我们能够更有效地管理财富,实现人生的财务自由。

赚钱”有一个必须的前提,那就是用自己的智慧、眼光创造一种形式的劳动状态,比如创立公司,经营产品或专项才能,创造资产。

杨老师引用孔子的话:“吉无不利,自天佑之”,告诉我们只要顺应自然,顺势而为,顺从强者,顺水推舟,你就会一顺百顺。也就是你通过自身的努力,遵循自然的规律,量力而为做创作财富的事,“老天爷”才会保佑你。

讲座最后,杨老师总结说,《道德经》对人生运程的各个方面都有着深远的影响,无论是个人修养、政治理念还是心理健康,都能从中找到宝贵的指导和启示。

我们要从高维度角度看自己,认清自己,“五十知天命”,知道理想实现之艰难,明白“谋事在人,成事在天”的道理。我们要学会顺服天道,我们的人生才能过得有意义,才能幸福快乐!

© 2023 北京元石科技有限公司 ◎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4294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