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骚扰电话效率惊人:日拨万通,多方联动破解治理难题
AI骚扰电话效率惊人:日拨万通,多方联动破解治理难题
近日,黑龙江省政协委员吴健在两会上提出《关于骚扰电话问题亟需引起重视的提案》,呼吁相关部门重视AI电话骚扰问题。这一提案引发了广泛关注和讨论。事实上,AI电话骚扰已经严重影响了人们的日常生活和工作,成为亟待解决的社会问题。
AI电话骚扰:无处不在的困扰
“您好,这里是首付13万元的精装修花园洋房,距北京市中心车程一个半小时,想邀请您详细了解一下……”这是北京市民郭女士最近接到的一通AI骚扰电话。据报道,类似这样的骚扰电话,上海市民也频繁接到,一些民营口腔诊所通过第三方公司开展“AI外呼电推”,甚至声称“几乎将上海市民全部打一遍”。
AI电话骚扰之所以泛滥,主要是因为其效率极高。一个外呼机器人一天可以拨打几千甚至上万通电话,如果客户有更多需求,还可以使用多个外呼机器人同时工作。这种“无上限”的外呼方式,让消费者处于十分被动的地位。
更令人担忧的是,AI电话骚扰已经形成了一条完整的灰黑产业链。有媒体报道,在部分AI电话机器人背后,存在非法买卖个人信息的行为。一些犯罪团伙甚至利用AI机器人筛选诈骗对象,严重威胁公众的信息安全和财产安全。
治理困境:技术与监管的双重挑战
面对AI电话骚扰,为什么难以根治?这背后涉及多个层面的挑战。
首先,技术手段落后于骚扰电话的“进步”速度。AI外呼电话的音色、话术、号码归属地等都可以随意设置,很难通过传统方式识别和拦截。而且,一旦某个号码被标记,系统会立即更换另一个号码继续拨打,给治理带来很大困难。
其次,监管难度大。用于商业推广的手机号码中,虚拟运营商的号码占比很高,而这些号码的管控相对宽松。同时,由于缺乏明确的处罚机制,即使被举报,骚扰电话也很难得到实质性遏制。
此外,利益驱动是AI电话骚扰屡禁不止的重要原因。从运营商到技术公司,已经形成了一个完整的利益链条。在巨大利益诱惑下,一些企业不惜铤而走险,继续使用AI外呼系统进行骚扰。
国际经验:科技赋能治理创新
面对AI电话骚扰这一全球性难题,一些国家和企业已经开始探索创新解决方案。以中信国际电讯CPC为例,该公司开发了AI Databank和AI Pentest等解决方案,通过AI技术识别和拦截骚扰电话,大幅提高了分析及拦截准确率。
其中,AI Databank通过整合多个系统,收集内外部信息的海量数据,利用生成式AI技术,经过深度学习与大数据训练,提供数据管理,即时生成报表。AI Pentest则采用独特的AI驱动技术,有效揭示网站应用防火墙的弱点,实现自动化的例行任务调度。
值得一提的是,中信国际电讯CPC自主研 发的“AI+跨境移动通信网络安全管理平台”项目,通过提供语音/信令/短信防火墙拦截,助力各主要电讯业界、移动服务运营商及企业客户实时预警及拦截非法欺诈语音/短信。该平台采用云端架构,应用于本地及跨境跨网场景,有效协助市民识别已获认证的短信发送人,以打击涉及冒充其他公司或机构身份发出短信行骗。
未来展望:多方合力共治
针对AI电话骚扰问题,黑龙江省政协委员吴健提出了多项建议,包括建立多部门合作机制,加强立法和执法力度,支持电信运营商与科技企业联合开发智能拦截技术等。这些建议与国际上的成功经验不谋而合,为我国治理AI电话骚扰提供了重要参考。
要有效治理AI电话骚扰,需要政府、企业和公众共同努力。政府部门应加强立法和执法力度,明确处罚标准,提高违法成本。电信运营商和科技企业应积极研发智能拦截技术,提高识别和拦截效率。同时,公众也要提高防范意识,不轻易泄露个人信息,遇到骚扰电话及时举报。
我们期待,在多方共同努力下,AI电话骚扰问题能够得到有效治理,让科技真正服务于人民,而不是成为困扰生活的“噪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