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天明联合国讲述古树保护故事
黄天明联合国讲述古树保护故事
2024年11月,在阿塞拜疆首都巴库举行的《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第二十九次缔约方大会上,一位来自中国浙江绍兴的62岁农民黄天明,用一口浓重的绍兴乡音,向世界讲述了一个关于古树保护的中国故事。这个故事,不仅展现了中国在生态文明建设方面的努力,也传递了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好愿景。
绍兴会稽山,这片绵延400多平方公里的山脉上,生长着7.81万株百年以上的香榧树,其中近百株已有千年树龄。2013年,这片古香榧群被联合国粮农组织认定为“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成为世界上第一个以山地经济林果为主要特征的农业文化遗产利用系统。
作为占岙村党支部书记,黄天明是这片古树的守护者之一。他带领村民们,将保护古树的责任写进岁月和日常。几乎每一天,他都会在村里的香榧林里走一圈,检查古树的生长状况。他告诉我们:“守护古树,把它们当宝贝一样对待,是刻在村民骨子里的习惯,也是村里的传统。”
在黄天明的记忆中,最难忘的是2000年那场台风。为了保护古树,他和村民们在风雨中守了一整夜,回家后就患上了重感冒。2013年会稽山古香榧群入选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后,每一棵古香榧树都进入了数据库,有了自己的“身份”。当地还建立了保险制度,为古树提供额外的保护。
科技创新也为古树保护插上了科技翅膀。气象部门依托“村安工程”项目,在古香榧群周边建设自动气象站,针对香榧树的生长特性,开展小气候精密监测。每年的采摘季节,黄天明都会特别提醒村民注意台风信息以及防雷提醒。
这片古树不仅见证了气候、生态、文明的变迁,也成为了村民们的“绿色银行”。村民们的主要经济来源就是村里的香榧树。2022年,全市香榧产量达520万千克,产值16.82亿元。黄天明自豪地说:“村民们的主要经济来源就是村里的香榧树,而这次能去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也是因为这些香榧树。”
第一次走出国门的黄天明,不仅给联合国讲坛带去了生动的中国故事,还带上了美味的家乡特产——香榧干果和香榧巧克力,他要将这份凝聚了千百年大自然精华的香榧子分享给更多的人,同时也期待古树萌新芽,结出新的果实。
在巴库的那些天,黄天明把香榧干果、香榧巧克力送给了很多外国友人,他说的最多的一句话就是“欢迎到我的家乡来”。参会演讲嘉宾路易吉·拉蒂尼说:“我很高兴今天能够见到他,我现在知道了这些故事,也就可以在我自己的国家意大利去讲述。”
小山村链接起大世界,千年香榧古树的种子正在香气四溢地播撒开来。这片古树不仅是中国生态文明建设的缩影,也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好见证。正如黄天明所说:“前人种树,后人乘凉,我们这一代还在继续传承下去,我们每年都在种,还在嫁接、养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