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文 玩易窝 #阳明行迹 12
修文 玩易窝 #阳明行迹 12
玩易窝是王阳明在贵州修文的著名遗址,位于龙岗山下的一处天然溶洞。在这里,阳明先生不仅度过了谪居生活的艰难岁月,更完成了对《易经》的深刻研究。本文将带你走进这个充满历史韵味的溶洞,探寻阳明先生的学术思想与人生智慧。
玩易窝为一个天然小溶洞,高3米,最宽处4米,深20余米。在一座小山丘下,距离龙岗山不到十分钟的车程。
阳明在正德三年(1508年)到达龙场时发现并居住的地方。由于驿站破败无法居住,王阳明便在离驿站不远的一个天然溶洞里居住,并在洞侧搭建了一个草棚。他在洞内研究《易经》,并给这个洞取名为“玩易窝”,同时写下了《玩易窝记》来记述这段经历。
进入玩易窝需要入地下,阳明洞是一处百来平米的大型溶洞,那么玩易窝就是一处曲折环绕,十分逼仄的溶洞组合。空间之间连接的过道需要弯腰低头过,十分湿滑。空间亦狭窄,不能舒展。于人生不确定时读易,很是明智。
安国亨亦在此处题词
安国亨(?—1593年),本名噜则,字道隆,号龙源,明代贵州水西宣慰司宣慰使。安国亨能诗,擅书法,尤长楷书,修文、大方等地均有其摩岩和碑刻遗迹。其中修文阳明洞"阳明先生遗爱处",修文城南隅之"阳明玩易窝"等处石刻最为著名,保存亦完好。
实地到过阳明洞与玩易窝,结合明代中期的交通和风土,感觉阳明来贵州的路途可能不算艰难,但适应当地的气候,并且习惯在潮湿的溶洞里居住仍需心智坚定。
玩易窝记
阳明子之居夷也,穴山麓之窝而读《易》其间。始其未得也,仰而思焉,俯而疑焉,函六合,入无微,茫乎其无所指,孑乎其若株。其或得之也,沛乎其若决,了兮其若彻,菹淤出焉,精华入焉,若有相者,而莫知其所以然。其得而玩之也,优然其休焉,克然其喜焉,油然其春生焉。精粗一,外内翕,视险若夷,而不知其夷之为阨也。
于是阳明子抚几而叹曰:“嗟乎,此古之君子所以甘囚奴,忘拘幽,而不知其老之将至也。夫吾知所以终吾身矣。”名其窝曰“玩易”,而为之说。曰:夫《易》,三才之道备焉,古之君子,居则观其象而玩其辞,动则观共变而玩共占。观象玩辞,三才之体立矣;观变玩占,三才之用行矣。体立故存而神,用行故动而化。神故知周万物而无方,化故范围天地而无迹。无方则象辞基焉,无迹则变占生焉。是故君子洗心而退藏于密,斋戒以神明其德也。盖昔者夫子尝韦编三绝焉。呜呼,假我数十年以学《易》,其亦可以无大过已夫。
译文
阳明谪居龙场驿时,在穴居的山麓岩洞研读《易》。阳明起初并没有领悟,仰首思考,低头凝思。《易》涵盖天地四方,深入精微,却让人觉得茫然没有具体所指,各家解说纷纭。期间貌似有所得,思绪充沛如水冲破堤岸,了然于胸感觉通透,沉淤吐出,精华呼入,仿似有形相,却不知道所以然。得到启发而把玩《易》的义理,安然地歇息,严肃庄重地出现内在的喜悦,内心悠然地生机勃勃。精粗统一,内外结合,把险境视作夷地常态,却已经不把这看做是困厄。
于是,阳明感叹说:“哎呀,这就是古代君子之所以甘愿长居夷地,忘记自己被拘禁,不知觉已经年老的原因啊!”于是把石窝命名为“玩易”,并记录。说:“《易》,具备了‘天地人’三才之道,古代的君子,居家就观摩卦象把玩易辞,行动就观摩变化把玩占卜。观摩卦象把玩易辞,三才之道的本体建立了;观摩变化把玩占卜,三才之道的运用践行了。本体建立所以存养而神妙,运用践行所以行动而莫测。神妙所以懂得周全万物而没有局限,莫测所以包围天地而没有痕迹。没有局限因而卦象易辞具备了,没有痕迹因而变化占卜产生了。因此,君子暗地清净心灵无一毫私意,斋戒身心以彰显他的品德。往昔孔夫子读《易》曾经“韦编三绝”。是啊,假如给我几十年时间去学习《易》,也可以说没有大过失了
由修文回到贵阳所摄地貌。是为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