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利制药因造假被警示,或步左江科技后尘
普利制药因造假被警示,或步左江科技后尘
2025年1月5日,海南普利制药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普利制药”)发布公告,称收到中国证监会《行政处罚事先告知书》。根据告知书认定的事实,普利制药可能触及重大违法强制退市情形,公司股票将自1月7日起被实施退市风险警示,股票简称由“普利制药”变更为“*ST普利”。
虚增利润近7亿元,普利制药触碰退市红线
普利制药的违规行为主要发生在2021年和2022年两个会计年度。根据证监会的调查结果,该公司通过虚构成品药和原料药销售业务、开展贸易业务按总额法核算等方式,虚增收入和利润。具体违规事实如下:
- 2021年虚增营业收入4.37亿元,占当年披露营业收入的28.94%,虚增利润总额3.08亿元,占当年披露利润总额的65.88%;
- 2022年虚增营业收入4.57亿元,占当年披露营业收入的25.28%,虚增利润总额3.87亿元,占当年披露利润总额的88.27%;
- 同期,普利制药还将不具有控制权的贸易业务按总额法核算,进一步虚增了营业收入和成本。
两年合计,普利制药虚假记载的营业收入达10.31亿元,占这两年披露的年度营业收入合计金额的31.08%;虚假记载的利润总额达6.95亿元,占这两年披露的年度利润总额合计金额的76.72%。
退市新规下,财务造假零容忍
普利制药的上述行为,直接触碰了2024年4月30日实施的退市新规。根据《深圳证券交易所创业板股票上市规则(2024年修订)》,上市公司若存在以下情形,将被实施重大违法强制退市:
- 两年披露的利润总额连续两年均存在虚假记载,虚假记载的利润总额金额合计达到5亿元以上,且超过该两年披露的年度利润总额合计金额的50%。
普利制药的情况显然符合这一标准。值得注意的是,新规大幅调低了财务造假退市的门槛,对于两年虚假记载的利润总额合计达到5亿元以上且占比超过50%的情况,将直接实施强制退市,体现了监管层对财务造假行为的“零容忍”态度。
经营状况堪忧,自救难度加大
除了面临退市风险,普利制药的经营状况也令人担忧。2023年年报显示,公司实现营业收入13.04亿元,同比下降19.43%;实现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0.86亿元,同比下降70.87%;实现扣非净利润-0.13亿元,同比下降104.61%。此外,公司还面临较大的债务压力,截至2024年9月30日,货币资金余额为3.31亿元,而短期借款为3.03亿元,一年内到期的非流动负债为5.41亿元,长期借款为13.27亿元,应付债券为5.47亿元。
企业自救:有限的空间
面对退市风险,企业通常会采取一系列自救措施。以左江科技为例,该公司在退市整理期通过将办公场所抵押给北京福泉投资有限公司,获得2000万元借款用于流动资金周转。然而,这种自救方式效果有限,仅能缓解短期资金压力,无法改变公司基本面和退市命运。
投资者保护:理性对待退市股
对于投资者而言,面对可能退市的公司,最重要的是理性对待,充分评估风险。普利制药被实施退市风险警示后,需每5个交易日披露一次相关事项进展,并就股票可能被实施重大违法强制退市进行特别风险提示。投资者应密切关注公司公告,避免盲目投资高风险股票。
普利制药的案例再次警示市场参与者,上市公司必须严格遵守信息披露规则,真实、准确、完整地披露信息。同时,投资者也应提高风险意识,审慎投资,避免因公司违规行为而遭受损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