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情绪价值“治愈”熊孩子,这些方法最有效
用情绪价值“治愈”熊孩子,这些方法最有效
最近,一位辽宁妈妈通过一本“夸夸语录”成功改变了叛逆儿子的行为,引发了广泛关注。这位妈妈的做法正是利用了情绪价值的力量,让孩子感受到了被理解和接纳的重要性。
那么,除了夸奖,还有哪些方法可以让父母更好地运用情绪价值来“治愈”熊孩子呢?让我们一起来探讨一下吧!
倾听比说教更重要
曾经看过一个令人印象深刻的故事:一天,妈妈喉咙发炎,说不出话。儿子放学回家后,说:“今天老师批评我了,我以后再也不想去上学了。”听到这里,妈妈很想批评儿子几句,但因为嗓子哑了,只能干瞪眼。没想到,儿子接着说道:“老师说我抄同桌作业,但那是我自己写的啊,为什么老师都看不到我的努力?”说着说着,儿子委屈得大哭起来,妈妈则默默抱住了他。过了一会儿,儿子突然说:“妈妈谢谢你,今天听我说了这么多,我会继续努力的。”这一刻,妈妈愣住了。整个过程中,自己没有说一句话,却收获了儿子的感激和认可。
《少有人走的路》一书中这样写道:“倾听是把注意力放到对方身上,它是爱的具体表现形式。”和孩子相处时,喜欢喋喋不休的父母不少,愿意坐下来安静听孩子说话的,却少之又少。然而,孩子真正渴望的沟通,不是观点的交锋,而是心灵的交流。当你给孩子更多的机会去表达自己的所思所想时,你就会发现,孩子比我们想象中更加成熟优秀,我们与孩子的距离也会被迅速拉近。
肯定与鼓励的力量
综艺《少年说》中,有个12岁的男孩,一上台就说:“我的妈妈,她骂了我11年。”原来,自打男孩记事起,妈妈就很少表扬他:小朋友抢了男孩的玩具,妈妈反而责怪是儿子不够大度;同学跟男孩吵架,妈妈不分青红皂白就说错的是他。甚至,当男孩取得了好成绩,想要换来妈妈的一声赞扬时,得到的也只是一句冷漠的“嗯”。男孩痛苦地说:“一朵花,如果你每天去骂它,它会加速枯萎,我怕我有一天承受不住,自动枯萎了。”
心理学家苏珊·福沃德也有一句名言:“来自父母打击所造成的伤害效果,不止是当下。它贯穿岁月,像一根针一样,深扎在子女的心头。”渴望被赞美是人的天性,孩子更是如此。一句赞扬的话,足以影响孩子的一生。而真正智慧的父母,都懂得从沙砾中找到珍珠,发现并认可孩子的长处。多用具体的、诚恳的、含细节的语言肯定孩子,孩子才会建立稳定的自信心和自我效能感。
包容与支持是孩子成长的底气
漫画家蔡志忠曾对孩子说:“你可以犯一百万个错误,都不会改变你是我孩子的事实。无论你犯了什么错,或需要我处理的,第一时间告诉我,只要没有涉及底线的,我都会帮助你的。”有些父母总以为,当孩子犯了错,只有打他、骂他,孩子才能长记性,下次才不会再犯。却不知道,对孩子而言,他从中得到的不是教训,而是“父母不爱自己”的结论。
简·尼尔森在《正面管教》一书中写道:“赢得十几岁孩子的最好方法,是以和善、坚定、尊重的态度,先和他们站在一边。让孩子在被理解的支撑中,得到自尊感和归属感。”当孩子向我们求助时,当孩子想跟我们交流时,他们渴望的是情感上的共振。而不是父母的打骂,让自己觉得不被爱、不被接纳。只有无条件的支持,才能化为孩子行走世间的底气和勇气。
父母的言行是孩子最好的榜样
作家李笑来分享过一个真实故事:一次,他去朋友家做客,发现朋友的两个孩子一个窝在沙发里玩手机,另一个则沉迷网络小说。朋友尴尬地笑笑,说孩子不懂事。李笑来却打趣说,你自己平时是不是就爱抱着手机玩?要么就是在外应酬胡吃海塞?朋友点点头,承认了。后来,李笑来送给朋友一把吉他,叮嘱他一定要在孩子面前多弹,几个月后,朋友告诉李笑来,自从自己开始在家练吉他,孩子们也奇迹般地不再整天抱着手机了。
你希望孩子成为什么样的人,你首先就要成为那样一个人。每一个孩子都是父母的复制品,父母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都是孩子的模仿对象。与其批判、说教,不妨反思一下自己平日里给孩子做了哪些错误的示范。有句话说得好:“教育意味着一棵树撼动另一棵树,一朵云推动另一朵云,一颗心灵唤醒另一颗心灵。”一千句的大道理,都比不上父母一次的以身作则。先正己,而后辐射孩子,让孩子踩着自己的足迹向前,你想要的那个优秀的孩子,自然会如期而至。
美国爱达荷大学Effrey J. Bailey教授说过这样一句话:“情绪价值不仅决定了一个人受欢迎的程度,甚至决定了一段关系的成败。尤其在一个家中,是否拥有正向情绪价值,很大程度上影响着这个家庭的未来。”很多时候,比起大道理,孩子更需要的,其实是父母的情绪价值。在孩子成长的过程中,给他们在情绪上提供支持,才能让正能量在整个家流动起来,更好地滋养孩子。
所以,让我们从现在开始,用情绪价值去“治愈”我们的熊孩子吧!用倾听、理解、鼓励和支持,去建立一个充满爱与尊重的亲子关系。你会发现,当孩子感受到被理解和接纳时,他们会展现出令人惊喜的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