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裂>中的多重人格:电影艺术与医学真相
<分裂>中的多重人格:电影艺术与医学真相
2017年上映的电影《分裂》(Split)在全球范围内引发了广泛讨论。这部电影由M·奈特·沙马兰执导,詹姆斯·麦卡沃伊主演,讲述了一个患有多重人格障碍(Dissociative Identity Disorder,简称DID)的男子凯文,如何在23种不同人格的控制下,绑架并囚禁三名少女的故事。影片不仅在视觉和叙事上极具冲击力,更引发了公众对多重人格障碍这一复杂心理疾病的广泛关注和讨论。
什么是多重人格障碍?
多重人格障碍,也称为解离性身份障碍(DID),是一种极其罕见且复杂的精神疾病。根据《精神疾病诊断与统计手册》第五版(DSM-5)的定义,DID的主要特征是患者表现出两个或以上截然不同的人格状态,这些状态在意识、记忆、身份认同等方面存在显著的紊乱或中断。患者可能会经历时间断层、记忆丧失,甚至完全不知道自己在某些时间段内的行为和经历。
DID的诊断标准非常严格,必须满足以下条件:
- 存在两个或以上截然不同的人格状态
- 这些人格状态在行为、记忆、意识等方面有明显的转换
- 患者无法回忆起重要的个人信息
- 这些症状导致严重的社会功能受损
电影《分裂》中的多重人格
在《分裂》中,凯文被诊断出有23种不同的人格,包括时尚设计师Barry、强迫症控制狂Dennis、保守的信教妇女Patricia、淘气的小孩,以及一个拥有超人力量的“野兽”人格。这些人格在不同情境下交替出现,控制着凯文的行为,最终导致了绑架事件的发生。
从艺术表现的角度来看,电影对多重人格的刻画无疑是成功的。詹姆斯·麦卡沃伊通过精湛的演技,将23种不同的人格演绎得淋漓尽致,每个角色都有其独特的性格特征、行为模式甚至口音。这种戏剧化的呈现方式不仅增强了电影的观赏性,也让更多人开始关注和讨论多重人格障碍这一罕见疾病。
艺术加工与现实差异
然而,当我们从医学专业的角度来看待电影中的多重人格时,就会发现其中存在一些艺术加工和戏剧化处理。虽然23种人格的数量与某些真实案例(如比利·米利根案)相似,但电影中某些人格特征的设定(如“野兽”人格)显然超出了DID的临床表现范围。在现实生活中,多重人格障碍患者的人格转换通常不会像电影中那样频繁和戏剧化,也不会出现超自然的能力。
此外,电影作为一部心理恐怖片,不可避免地对DID进行了某种程度的夸张和扭曲,以增强影片的紧张感和观赏性。这种艺术加工虽然有助于吸引观众,但也可能误导公众对多重人格障碍的认知。
公众认知与讨论
尽管存在艺术加工,但不可否认的是,《分裂》这部电影对提高公众对多重人格障碍的关注和讨论起到了积极作用。它让人们开始思考:什么是多重人格?它是如何形成的?患者需要怎样的帮助?
然而,这种关注也带来了一些问题。一方面,电影的恐怖元素可能加剧了公众对DID患者的恐惧和误解;另一方面,过于戏剧化的表现也可能让一些真正需要帮助的患者感到被边缘化或被误解。
多重人格障碍是一种需要长期治疗和专业支持的精神疾病。患者在不同人格状态下的行为往往超出他们的控制,他们同样需要社会的理解和接纳。正如一位DID患者所说:“我不是怪物,我只是生病了。”
结语
《分裂》这部电影无疑是一部优秀的心理恐怖片,它通过精湛的演技和紧张的剧情吸引了大量观众。同时,它也让我们意识到,艺术作品在展现精神疾病时需要平衡戏剧性和科学性,既要保持艺术魅力,又要避免误导公众。
对于观众来说,欣赏电影的同时,也要保持理性思考,区分艺术加工与现实情况。对于多重人格障碍患者,我们更应该给予理解和接纳,而不是恐惧和排斥。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帮助他们走出内心的困境,重新融入社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