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险分级管控与隐患排查:企业双重预防机制建设要点
风险分级管控与隐患排查:企业双重预防机制建设要点
双重预防机制是安全生产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风险分级管控和隐患排查治理,可以有效预防和减少事故发生。本文详细介绍了双重预防机制建设的要点,包括风险分级管控体系建设和隐患排查治理体系建设,为企业和相关机构提供了一套完整的安全生产管理方案。
双重预防机制概述
构建双重预防体系,是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建立风险管控和隐患排查治理预防机制的重大决策部署,是实现纵深防御、关口前移、源头治理的有效手段。双体系建设是企业安全生产主体责任,是企业主要负责人的重要职责之一,是企业安全管理的重要内容,是企业自我约束、自我纠正、自我提高的预防事故发生的根本途径。
风险分级管控体系建设
风险分级管控基本程序
风险分级管控的基本程序包括确定危险源(风险点)、划定危险源识别范围、风险评价、策划管控措施和全面实施跟踪验证等步骤。
- 确定危险源(风险点)
国内风险识别方法主要采用安全检查表法(SCL)和作业危害分析法(JHA)两种。安全检查表法(SCL)主要对生产现场及其它区域的物的不安全状态、作业环境不安全因素及管理缺陷进行识别;作业危害分析法(JHA)是按照作业步骤分解逐一对作业过程中的人的不安全行为进行识别。
- 风险评价
选取评价方法时应根据评价的特点、具体条件和需要,针对评价对象的实际情况、特点和评价目标,分析、比较、慎重选用。目前,集团公司各权属子公司大多数采用作业条件危险性分析(LEC)或者风险矩阵法(L·S)进行风险大小的判定。
- 策划管控措施
根据风险等级划分原则,对辨识出来的危险逐一进行风险评价,列出风险评价表,制定管控措施,并将管控责任根据管理机构机制情况、岗位职责和风险程度高低责任到岗,到人。
- 全面实施跟踪验证
对每位员工进行岗位风险告知、培训,制作《岗位风险告知及应急处置卡》并发放至每位岗位员工。对岗位存在的风险,要在醒目的位置进行公示。
隐患排查治理体系建设
隐患排查治理基本程序
隐患排查治理的基本程序包括隐患排查治理内容、隐患排查治理分类、隐患分级、隐患排查治理对象和隐患排查周期等步骤。
- 隐患排查治理内容
基础管理类隐患主要是针对生产经营单位资质证照、安全生产管理机构及人员、安全生产责任制、安全生产管理制度、安全操作规程、教育培训、安全生产管理档案、安全生产投入、应急救援、特种设备基础管理、职业卫生基础管理、相关方基础管理、其他基础管理等方面存在的缺陷。现场管理类隐患主要是针对特种设备现场管理、生产设备设施、场所环境、从业人员操作行为、消防安全、用电安全、职业卫生现场安全、有限空间现场安全、辅助动力系统、相关方现场管理、其他现场管理等方面存在的缺陷。
- 隐患排查治理分类
公司级排查、专业级排查、车间级排查、班组级排查、岗位级排查和专门机构实施的检验检测等。
- 隐患分级
按照隐患的危险程度,参照《安全生产事故隐患排查治理暂行规定》(安监总局令第16号),可分为一般隐患、重大隐患两个等级。
- 隐患排查治理对象
“风险点、危险源”即为隐患排查的对象。根据《风险点基本信息表》、《危险源识别、分析、评价表》的“风险点”、“危险源”为隐患排查的对象,即“排查点”。
- 隐患排查周期
根据风险点特性及危险源风险确定检查周期(隐患排查的实施时间间隔),可能的周期包括:几小时1检、每班一次、每周一次、每月一次、每季一次等。
总结
双重预防机制建设是企业安全生产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风险分级管控和隐患排查治理,可以有效预防和减少事故发生。企业应建立健全双重预防机制,明确各级责任,加强培训和宣传,确保各项措施落实到位。
本文原文来自renrendoc.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