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原市历史价值公园——双塔并立 名园藏胜
太原市历史价值公园——双塔并立 名园藏胜
太原市的双塔公园是一座融合了历史、文化和自然美景的名胜之地。从明代的文峰塔到如今的双塔公园,这里不仅见证了太原城的变迁,更成为了这座城市的文化象征。
俯瞰双塔公园
2020年,太原市启动双塔公园建设,双塔公园走进了当代太原人的视野。
有诗云:“双塔千娇无媚态,名园倾城冠并州。”从双塔到双塔公园,这里从来就与民众紧紧相连在一起。在从前,拜双塔,访古寺,赏牡丹,赶庙会,是太原人的老风俗;而如今,观瞻双塔,漫步公园,同样是太原人的新风尚。
双塔建在太原府城南门外郝庄的土台上,在肇建之前,这里是一座小庙。因位居东南,符合古人文运起于东南的说法,故而在此建塔。明万历三十年(1602),一座高塔拔地而起,名曰“文峰塔”。塔的督造者是士绅傅霖。1607年,傅霖的孙子傅山出生。后来,傅山的成就着实提振了太原的文气,也让这座文峰塔更具传奇色彩。明万历三十六年(1608),文峰塔的西南面又起建一座塔,名曰“宣文塔”。从此,双塔凌霄,成为太原一处地标景观,双塔情怀也影响着一代代的太原人。太原人赋予了双塔太多的情感:双塔不仅是市徽的主图案,更化身“双双”和“塔塔”成为宣传太原的吉祥物。
双塔对于太原城意义非凡,不但是如今双塔公园的中心,更是当年太原城的巅峰。太原府城作为一座北方古城,可谓是一座山水城。城外远望东山,巍峨葱茏;远眺西山,苍茫叠翠。城内东有文瀛湖,西有黑龙潭,水系纵横,自古即有“锦绣太原城”的赞誉。双塔建成后,从太原城任何一个角度都能望见高耸的双塔。有人形容太原城是“城外青山城内水,一城山水满城塔”,故而双塔极大地增添了“锦绣太原城”的意趣。
由于双塔是太原城的制高点,它们还见证了解放太原的重大历史事件。1949年春,解放军攻克了双塔附近的反动派守军阵地,扫清了太原城外围的敌人,为解放太原城创造了条件。新中国成立后,在双塔东南侧建立了太原双塔革命烈士陵园,2016年,入选全国红色旅游景点景区名录。
双塔所依托的永祚寺,经数百年营建,殿堂瑰丽雅致,收藏宏富经典。曾经的海内名刹,如今成为博物馆。寺院因塔而建,一改传统寺院坐北朝南的方位,而是坐南朝北,面向太原城。塔居于东南,寺居于西北。塔分东西二塔,即为“双塔”,几乎等高。寺分三进院落,各有特色。前院为陈列院,中院为牡丹院,后院为礼佛院。中院东有墨园,又称碑廊,叠层而上,风姿绰然。整个寺院形成了四大看点。一看双塔,乃为全国双塔组合形制最完善、塔身最高者;二看建筑,大殿、禅堂、客堂、三圣殿等均为明代无梁砖结构,堪称奇观;三看碑帖,宝贤堂碑刻汇集了上至魏晋、下至明清的名家法帖二百余通;四看牡丹,寺内种植牡丹六千余株,一百多个品种,其中七株“紫霞仙”为明代牡丹,甚为珍贵。
双塔及永祚寺是双塔公园的核心,而寺院外围则是双塔公园的主体。主体相对于核心而言,更具有妖娆多姿的风韵,衬托出双塔的神韵,映射着古寺的神采。公园在东西南北各开一门,每门与双塔形成遥望之势,塔与门刚好在一条轴线上,达到绝佳观赏效果。北门入园,过永祚桥,拾级而上便是永祚寺,经过因地制宜地布景,此处呈现出塔、寺、园的层次感。南门入园,穿过长长的过道,眼前出现一片湖,双塔倒映在湖面上,古塔、水岸、绿地交相辉映,塔与自然的融合得以舒张。东门入园,经蜿蜒小径走向高君宇雕像,进而到达太原双塔革命烈士陵园和革命纪念馆,当年的前线战场,化身为今天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陵园和纪念馆建在古塔之侧,青山绿水历经沧桑砥砺。西门入园,先是香生别院,而后穿过凝翠牌坊,只见小桥碧波,山水相连,塔下园林更加彰显北方园艺之美。
双塔公园,揽瞰一城风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