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创新心理家访模式,数字化平台助力学生心理健康守护
浙江创新心理家访模式,数字化平台助力学生心理健康守护
近日,浙江省教育厅办公室发布通知,强调加强心理家访工作,以全面了解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这项措施旨在通过家访及时发现和解决学生的心理问题,提高家校合作的效能。心理家访作为一种有效的心理健康干预手段,不仅能帮助学生及时得到专业的心理辅导,还能增进家长对心理健康的认识,共同营造有利于学生成长的环境。此举得到了广泛好评,被认为是提升学生心理健康水平的重要举措。
心理家访:传统方式与现代技术的融合
在浙江省永康市,当地教育局推出了基于大数据的“幸福1+1”家校共育平台和精准家访方案,整合实地家访和数字家访优势,推进义务教育阶段家访改革。该平台通过家庭养育环境评估、学生日常行为观察、学生心理测评等多元数据采集,为学生、家庭和教师提供精准的数字画像,并以教育科学作为智能分析依据,为家访提供策略支持。
教师可通过平台的胜任力评估与线上培训,提升自身的家校沟通能力、学生指导能力等。家长则可在这个平台上学习家庭教育相关知识,评估自己的家庭教育现状,练习亲子沟通的技巧,并得到个性化的家庭教育指导服务。
精准预测与及时干预
“幸福1+1”平台会根据不同年段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在教育方式、干扰指数、父母期望、家庭支持四个方面推出“每月学习主题”,帮助父母学习和成长,从而提升养育孩子的水平和家庭环境适宜度。通过科学运用平台提供的数字化智能工具,学校可以加强对平台数据信息的动态采集、归类、分析及运用,做好问题反馈以及典型案例梳理,充分利用平台的辅助功能,做好精准把脉和精准测评,主动作为,及时干预,实现更为高效的家校共育。
实地家访:走进学生内心
杭州市澎博小学的家访工作则更加注重实地走访和个性化关怀。学校不仅组织班主任进行全员家访,还特别安排了校长亲自参与家访,并为学生准备精美的小礼物。六年级的小刘同学表示,“去年十一长假,是楼校长来我家家访。真没想到这次项校长居然会来我家,还给我送了礼物,我可真是太幸运了!”
除了校长家访,学校还创新性地引入了社工跟访机制。班主任徐老师带着社工一同前往一年级小王同学的家中。小王同学是一个社交能力与情绪控制能力较弱的孩子,容易沉浸在自己的世界里。驻校社工表示,这次来跟访有两个目的,首先是想帮助孩子,鼓励家长多带孩子出去看世界,多参与社会活动以帮助他融入集体;其次,社工也告诉家长,照顾情绪容易失控的孩子需要家长有一颗强大的内心,如果家长自己有情绪也可以到学校社工站进行倾诉。
一人一档:精准关注每个学生
为了更好地关注每个学生的心理健康,澎博小学还建立了“一人一档”制度。学生的档案里除了姓名、生日等基本情况,还有一个“最”系列,如最好的朋友、最喜欢的老师、最崇拜的偶像、最憧憬的学校活动、最爱吃的食物等,以及全方面记录学生的成长历程、表现分析和跟进记录。
项校长表示,守护学生心理健康其实就是走进学生的内心,一起感受孩子行为背后的快乐和悲伤。“相信老师的爱一定都能被学生看到,在他们小小的心灵上开出美好的花儿来。”
家访的意义与未来展望
浙江省教育厅推动的心理家访工作,不仅关注学生的心理健康,还注重家庭教育环境的评估,通过平台数据支持,为教师提供个性化辅导建议,实现对每个学生及其家庭需求的精准关注。家访作为家校沟通的重要方式,需要教师具备一定的沟通技巧和专业素养,通过家访可以增进师生友谊,促进相互了解,激发学生学习动力。
未来,随着心理家访工作的深入推进,我们期待看到更多创新性的实践和经验总结,为全国范围内的心理健康教育提供借鉴。同时,我们也呼吁社会各界关注学生心理健康,共同营造有利于学生成长的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