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小白 wenxiaobai
资讯
历史
科技
环境与自然
成长
游戏
财经
文学与艺术
美食
健康
家居
文化
情感
汽车
三农
军事
旅行
运动
教育
生活
星座命理

缓刑不是“免死金牌”,考验期内违法将被收监

创作时间:
2025-01-21 23:47:34
作者:
@小白创作中心

缓刑不是“免死金牌”,考验期内违法将被收监

“缓刑”这个词,对于很多人来说并不陌生。它常常被视为一种“宽大处理”,让犯罪分子得以避免实际的牢狱之灾。然而,缓刑真的是一张“免死金牌”吗?让我们通过一个案例来看看。

2018年,江苏省泰兴市人民法院审理了一起诈骗案件。被告人顾某在缓刑考验期内被发现有漏罪未判,法院最终撤销了缓刑,数罪并罚。尽管顾某的辩护律师努力争取,但法院认为顾某多次实施犯罪,诈骗金额巨大,不宜再次适用缓刑。

这个案例告诉我们,缓刑并不是犯罪分子的“免死金牌”,而是一种有条件的宽大处理。那么,缓刑到底是什么?它有哪些规定和限制?为什么有人会像顾某一样在缓刑期间“翻车”呢?

01

什么是缓刑?

缓刑,全称为“暂缓量刑”,是人民法院对于被判处拘役、三年以下有期徒刑的犯罪分子,根据其犯罪情节和悔罪表现,认为暂缓执行原判刑罚确实不致再危害社会的,规定一定的考验期,暂缓其刑罚的执行。在考验期内,如果犯罪分子遵守相关规定,没有再犯罪,也没有发现判决宣告前的其他罪行,那么原判刑罚就不再执行。

02

缓刑期间需要遵守什么规定?

被宣告缓刑的犯罪分子,在缓刑考验期限内必须遵守下列规定:

  1. 遵守法律、行政法规,服从监督;
  2. 按照规定定期向执行缓刑的机关报告自己的活动情况;
  3. 遵守考察机关关于会客的规定;
  4. 离开所居住的市、县或者迁居,应当报经考察机关批准;
  5. 按照考察机关的要求接受矫正和教育。
03

缓刑期间违反规定会怎样?

如果在缓刑考验期限内,违反法律、行政法规或者国务院有关部门关于缓刑的监督管理规定,或者违反人民法院判决中的禁止令,情节严重的,应当撤销缓刑,执行原判刑罚。

让我们再来看一个案例。2019年,山东省潍坊市中级人民法院审理了一起危险驾驶案件。被告人王学东在缓刑考验期限内被发现有漏罪,法院认为其再犯危险性大,撤销了缓刑,执行原判刑罚。

04

为什么有人会“翻车”?

从上述案例中,我们可以看到,缓刑被撤销的主要原因有以下几点:

  1. 发现漏罪:即在缓刑考验期内发现犯罪分子还有其他未判决的罪行。
  2. 违反规定:如离开居住地未报批、不按规定报告活动情况等。
  3. 再次犯罪:在缓刑期间又犯新罪。

这些行为都表明犯罪分子没有真正悔改,不符合缓刑的初衷。

05

缓刑的意义何在?

缓刑制度的设立,体现了我国刑法“惩办与宽大相结合”的政策,其目的是给犯罪分子一个改过自新的机会,同时避免短期自由刑带来的弊端。研究表明,缓刑的适用率近年来逐步提升,从2002年的16.59%升至2020年的26.28%,其中三年以下有期徒刑和拘役判决中缓刑适用率高达47.72%。

但是,缓刑不是“免死金牌”,而是“紧箍咒”。它考验的是犯罪分子的悔罪态度和遵纪守法的决心。对于那些真正悔改的人来说,缓刑是一次重新做人的机会;而对于那些心存侥幸、不思悔改的人来说,缓刑则可能成为他们再次犯罪的“温床”。

06

给缓刑人员的建议

  1. 珍惜机会:缓刑是法律给予的一次改过自新的机会,不要浪费。
  2. 遵纪守法:严格遵守缓刑期间的各项规定,不要心存侥幸。
  3. 积极改造:配合社区矫正工作,积极参加教育学习和公益劳动。
  4. 保持联系:与考察机关保持良好沟通,定期报告自己的情况。

缓刑不是“免死金牌”,而是“紧箍咒”。它考验的是犯罪分子的悔罪态度和遵纪守法的决心。对于那些真正悔改的人来说,缓刑是一次重新做人的机会;而对于那些心存侥幸、不思悔改的人来说,缓刑则可能成为他们再次犯罪的“温床”。

© 2023 北京元石科技有限公司 ◎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4294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