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小白 wenxiaobai
资讯
历史
科技
环境与自然
成长
游戏
财经
文学与艺术
美食
健康
家居
文化
情感
汽车
三农
军事
旅行
运动
教育
生活
星座命理

屈原《天问》带你探秘北京古观象台新展

创作时间:
2025-01-22 06:50:15
作者:
@小白创作中心

屈原《天问》带你探秘北京古观象台新展

“遂古之初,谁传道之?上下未形,何由考之?”这是屈原在《天问》中的开篇之问,也是中国古代天文学探索的起点。在北京古观象台,一场名为“遂古之初——中国古代天文学的萌芽”的全新展览正在展出,带领观众开启一场穿越千年的天文学溯源之旅。

从《天问》到观象授时:中国古代天文学的哲学思考

《天问》是屈原被放逐时创作的一首长诗,全诗以问句形式,对天地、自然和人世等一切事物现象进行发问。这些问句体现了古人对宇宙的深刻思考,也反映了中国古代天文学的哲学内涵。

“天问者,屈原之作也。何不言问天,天尊不可问,故曰天问也。”《天问》开篇即点明了“问天”的主题,但又以“天尊不可问”为由,将“问天”改为“天问”。这种表述体现了古人对自然的敬畏之心,同时也展现了他们探索宇宙奥秘的决心。

展览以《天问》为引,通过丰富的互动装置和精美的展品,展现了中国古代天文学的发展脉络。步入展厅,迎面便是13根柱子组合而成的影壁,模拟的是目前考古发现中国最早的古天文台——陶寺古观象台。这些柱子不仅象征着古代观象台的结构,还承载着《诗经》中的天文诗句,如“东有启明,西有长庚”“七月流火”等,展现了古人对天象的观察和记录。

北京古观象台:中国古代天文学的重要遗址

北京古观象台建于明正统七年(1442年),是世界上现存最古老的天文台之一,也是中国明清两代的皇家天文台。观象台上的八架古天文仪器,如玑横抚辰仪、纪限仪、黄道经纬仪等,见证了中国古代天文学的辉煌成就。

展览通过互动装置和多媒体展示,让观众得以近距离了解这些古代天文仪器的工作原理。例如,一个一分钟的视频浓缩了北极星近万年的角色变迁,展示了中国古代以北天极为中心的天文体系。观众可以看到,右枢、勾陈一等恒星曾先后扮演“北极星”的角色,体现了古人对天体运动的精确观测。

创新展示:让古代天文学“活”起来

为了让深奥的古代天文学知识变得浅显易懂,展览引入了丰富的互动装置。例如,在展示大汶口文化时期的大口陶尊时,策展团队将展柜打造成一面透明屏,对陶尊上的图案进行了动画展示,生动地诠释了古人时空观念的觉醒。

此外,展览还通过虚拟现实技术,让观众仿佛置身于公元前2100年的夏夜星空下,寻找《诗经》中提到的天体。这种沉浸式的体验,不仅让观众感受到了古代天文学的魅力,也激发了他们对宇宙的好奇心。

从观象授时到文明传承:中国古代天文学的贡献

中国古代天文学的发展,不仅推动了历法的制定和农事的安排,还促进了中华文明的形成与发展。正如展览所展示的,从上古时期的观象授时,到夏商周的观象台建设,再到秦汉以后的观象机构设置,中国古代天文学在观测仪器、历法制定等方面取得了显著成就。

这些成就不仅体现在技术层面,更凝结成了独特的文化基因。例如,二十四节气作为中国古代观象机构的重要成果,不仅指导着农业生产,还深深融入了中国人的生活智慧和文化传统。

“遂古之初——中国古代天文学的萌芽”展览,不仅是对古代天文学知识的展示,更是一次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溯源之旅。它让我们明白,中华民族对宇宙的探索从未停止,对自然的敬畏和对知识的追求,正是中华文明绵延不绝的精神源泉。

据悉,该展览位于北京古观象台入院后右手边第一个房间,相当于序厅的位置。未来,北京古观象台还将对其他展厅的内容进行升级、整合,为观众呈现中国古代天文学完整的发展历程。

© 2023 北京元石科技有限公司 ◎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4294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