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四届全国美展 | 27幅进京漆画作品分析
第十四届全国美展 | 27幅进京漆画作品分析
第十四届全国美术作品展览(简称“全国美展”)是中国规模最大、参与范围最广、作品种类最多、最具影响力和权威性的国家级综合性美术大展。漆画作为中国传统工艺美术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全国美展中占据重要地位。本文精选27幅进京参展的漆画作品,从主题、技法、艺术特色等多个维度进行深入分析,展现当代漆画艺术的创新与发展。
《熙来攘往烟火间》
《熙来攘往烟火间》灵感来源于日常生活随处可见的场景具有鲜明的时代特色。作品构图手法借鉴了传统水墨手卷的形式,水平式构图稳重且形式语言突出,画面人物众多来来往往场景偏大,通过移步换景和散点透视的方式将每一小组人物巧妙结合。作品运用了版画的造型语言形式表现,人物介于写实与装饰之间,人物动态处理动静相宜富有节奏和韵律。画面色调的处理相对概括,把握整体色调而不拘泥于单个人物的体现。背景以概括式色彩平铺与人物形成点、面构成使得整个画面协调有韵律。作品在技法运用上强调漆画本体语言,以最为直观的方式运用材料本身的材质美恰当的与内容融合。
查杰玲、李芸玲《锦瑟年华》
《锦瑟年华》是查杰玲和李芸玲的作品,尺寸为168cm×84cm,来自江西。这幅作品通过细腻的漆画技法,展现了青春岁月的美好与韵味,画面中的人物形象生动,色彩运用和谐,体现了作者对传统漆画技艺的精湛掌握和创新运用。
陈国《天路——国槐绿》
《天路——国槐绿》是陈国的作品,尺寸为150cm×160cm,来自福建。作品以复兴号列车为题材,通过舞台剧式的三角形构图,展现了现代化交通工具与传统藏区文化的和谐统一。画面中的藤蔓、天空和原野等元素,共同营造出一个充满生命力和希望的场景。
戴燕怡《裂缝是光进入的地方》
《裂缝是光进入的地方》是戴燕怡的作品,来自广东。这幅作品通过独特的漆画技法,展现了裂缝与光线交织的美感,寓意着希望与重生。画面中的光影效果和质感处理,体现了作者对漆画材料特性的深刻理解。
古紫薇《灿若朝阳》
《灿若朝阳》是古紫薇的作品,尺寸为135cm×180cm,来自江西。作品以朝阳为题材,通过丰富的色彩层次和细腻的漆画技法,展现了朝阳初升时的壮丽景象。画面中的光影变化和质感处理,体现了作者对自然美的独特诠释。
郭子健、李钦镁、陈昊、王素彬《福山漆谷》
《福山漆谷》是郭子健、李钦镁、陈昊和王素彬合作的作品,尺寸为50cm×198cm,来自福建。这幅作品在传统大漆工艺的基础上,融合了版画、刻灰和剔漆工艺,通过刻线的方式塑造山、水形态,突破了传统构图理念。作品运用大漆材料的独特性质,营造丰富的质感与层次感,展现了山水之美。
何志辉《秋岸藕丰》
《秋岸藕丰》是何志辉的作品,来自江西。这幅作品以挖藕为题材,通过细腻的漆画技法,展现了劳动人民的辛勤与喜悦。画面中的人物、船只、藕等元素,都被刻画得极为细致,体现了作者对生活细节的敏锐观察。
黄东兴《聚焦华彩》
《聚焦华彩》是黄东兴的作品,来自江西。这幅作品运用了大量堆漆、镶嵌、变涂等技法,并结合陶瓷作为底板材料,展现了丰富的材料语言。作品通过精湛的制作工艺和画面把控,体现了漆画独特的艺术魅力。
黄甜儿《致知无央》
《致知无央》是黄甜儿的作品,尺寸为180cm×140cm,来自福建。这幅作品通过复杂的漆画技法,展现了深邃的意境和丰富的层次感。作品的制作难度和工艺水平,体现了作者对漆画艺术的深刻理解和精湛技艺。
林栋《展翅》
《展翅》是林栋的作品,来自辽宁。作品以C919国产大飞机试航为蓝本,运用镶嵌、变涂及弹漆线等技法,展现了大飞机起飞时的磅礴气势。作品通过红白黑三色的主调,以及独特的弹线工艺,增强了视觉冲击力,体现了现代中国的强大实力。
林伟立《再一曲》
《再一曲》是林伟立的作品,来自福建。这幅作品通过独特的漆画技法,展现了音乐与自然的和谐统一。画面中的乐器、山水等元素,都被刻画得栩栩如生,体现了作者对传统漆画技艺的创新运用。
刘文辉、陈聪景《我爱我家》
《我爱我家》是刘文辉和陈聪景合作的作品,尺寸为190cm×155cm,来自江西。作品以家庭生活为题材,通过温馨的色彩和细腻的刻画,展现了家庭生活的温暖与和谐。画面中的育儿场景、人物表情等细节,都被描绘得生动传神。
路瑶《中国红》
《中国红》是路瑶的作品,来自江苏。这幅作品为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75周年而创作,以红山文化玉龙纹样、波浪等元素,象征着中国传统文化和民族精神。作品运用天然大漆精心绘制,通过材料属性产生深浅变化,展现了漆画艺术的独特魅力。
欧阳涛、高赛赛《惠风海岸》
《惠风海岸》是欧阳涛和高赛赛的作品,来自浙江。作品描绘了惠安女们在海边修补渔网的场景,通过远近两重空间布局,展现了宁静而温暖的氛围。画面采用高亮调,减少了鲜艳色彩的使用,保持了色调的统一。海水采用敷粗铝粉罩染后髹色漆,再经刻刀雕刻后填漆磨显,得到独特的肌理质感。渔网采用蛋壳镶嵌与撒漆粉混合的表现技法,丰富了渔网的层次,让单色的渔网有实与虚、刚与柔的多层次对比。
任晓东《春风拂面》
《春风拂面》是任晓东的作品,来自陕西。作品通过骑行者破风前行的场景,展现了人们追求卓越的精神。画面运用暖色调和春风意象,营造出春天的气息。作者通过诗性的现实主义手法,着重漆画的写意性和绘画性表达,致力于对漆画艺术本体语言的研究与探索,意图实现传统工艺与绘画语言的当代转换。
田子厚《梅园榴影》
《梅园榴影》是田子厚的作品,来自河北。作品取景于江南大学梅园公寓1号楼门口,通过强化墙体瓷砖接缝作为分割石榴树的切割线,展现了横平竖直的线条与错综复杂的枝条的和谐统一。作者主要采用了堆漆、贴蛋壳和层髹磨显等常用技法,追求画面在统一和谐的基础上呈现出清新宁静的情调。
王志新、谭大利、胡新桥、张静《一生向阳·致大山里的割漆人》
《一生向阳·致大山里的割漆人》是王志新、谭大利、胡新桥和张静合作的作品,来自湖北。作品创新性地融合了传统雕漆剔彩工艺和版画木口木刻技法,通过层层叠叠的漆影和刀痕,展现了割漆人的形象特征。作品彰显了大漆千百年传承的“割漆人”鲜明的形象特征,抒写了华夏漆农工匠精神、奋斗之志、创造之力的恢弘与铿锵。
韦萍《古猗园之境》
《古猗园之境》是韦萍的作品,来自上海。作品展现了古猗园的自然风光与人文景观,通过传统漆画技法与木刻版画表现手法的结合,追求对漆画技法的创新实践,探索传统艺术形式在当下的新表现和新可能。
吴永强《红墙映·踏歌行》
《红墙映·踏歌行》是吴永强的作品,来自广东。作品以甘南藏区的人文风情为题材,通过人物群像的塑造,诠释和赞美了生命历程的不同阶段。画面中黑颈鹤随着扎木聂的琴声和人们的欢声笑语,在光影斑驳的红墙映衬下踏歌前行,寓意各民族世世代代祥瑞美好、沐光而行,共同谱写新生命、新时代、新征程的赞歌。
武贵文《矿工肖像》
《矿工肖像》是武贵文的作品,来自山西。这幅作品通过细腻的漆画技法,展现了矿工的坚韧与辛劳。画面中的人物形象刻画得栩栩如生,体现了作者对劳动者生活的深刻观察和人文关怀。
肖丽娟《春风吹过浅水湾》
《春风吹过浅水湾》是肖丽娟的作品,尺寸为160cm×160cm,来自广东。作品通过细腻的漆画技法,展现了春风吹拂下浅水湾的美丽景象。画面中的光影变化和质感处理,体现了作者对自然美的独特诠释。
杨静、韩笑《大音》
《大音》是杨静和韩笑合作的作品,来自江苏。这幅作品通过复杂的漆画技法,展现了深邃的意境和丰富的层次感。作品的制作难度和工艺水平,体现了作者对漆画艺术的深刻理解和精湛技艺。
张洁《採光》
《採光》是张洁的作品,尺寸为160cm×160cm,来自山西。作品的语言技法非常具有代表性,观众仿佛可以看到作品所经历的无数遍罩漆和调整的过程,最终作品呈现了漆画所特有的趣味性。漆画本就是一个制作周期漫长的画种,每一次的调整都是需要作者极大的耐心和体力,都是对作者精神状态的考验,这张作品就是典型的漆画制作方法,用时很长,反复打磨调整,否则没有这么丰富的层次感,漆画的制作方法和方式的特点就是需要不断的打磨显现,然后再调整。
张明远《国泰民安》
《国泰民安》是张明远的作品,来自江西。作品以乡村题材为创作主题,描绘了一户普通农家院落的场景,使用大漆和瓦灰等材料塑造出画面的具体形象,以小见大的方式突出普通乡村人们生活发生的巨变。大漆的材料本身不太容易定形,但是在加上了灰质材料后便可以进行随性的塑造,或拙朴、或变形或留白。
张培阳、马千翙《四时充美》
《四时充美》是张培阳和马千翙合作的作品,尺寸为120cm×45cm×4,来自甘肃。漆画作品《四时充美》运用了中国传统美学思想,凝聚了中华文明关于人与自然关系的智慧与思考。作品以漆为媒介,巧妙捕捉四季变换下树木所展现的生命力,以岁月流逝与生命轮回为灵感,结合漆液的流动和漆画独有的磨显效果,塑造了带有强烈生命力的漆画作品。作品表面采用了变涂工艺、肌理引起、欧泊镶嵌和金属镶嵌工艺来装饰,通过树木枝条灵动的形态、凹凸不平的肌理来展现树木在四季轮回中的经历,诉说着生命的不朽与循环。《四时充美》传达了作者对于“道法自然”与“天人合一、万物并育”思想的探索,更体现了中华民族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文化传统。它传达了一种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理念,启发了观者对于生命的进一步思索,呼吁在现代社会中依然要重视生命和保护自然环境,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
郑雅恋《夺冠》
《夺冠》是郑雅恋的作品,来自福建。作品通过对人物肤色的处理方法,展现了女排运动员的精神气质。人物的皮肤故意处理成较重的色调,以突出运动员的黝黑结实,更能表现出女排运动员顽强拼搏的精神。这种象征性的手法,让画面的艺术性和内涵更加充分。
刘明玉《乡音笑语》
《乡音笑语》是刘明玉的作品,来自河南。作品取材于春节期间民众观看河南梆子戏的宏大、热烈场面。画家以饱含深情的笔调描绘和表达了中原老百姓对于传统文化——河南梆子戏的喜爱之情。河南梆子戏又被称为河南豫剧,其唱腔风格朴直淳厚、丰富细腻、感染力强,是流传于中原大地的传统剧种,是河南人的乡情之恋、故土之情的浓缩和体现。在表现手法上,漆画创作《乡音笑语》以联画的方式来完成对画面空间的重新组合和处理,采用了宽幕幅、并列式的构图形式,有效地增大了画面的信息量,将看戏民众、舞台、道具、戏曲演员、村落、小商品等元素并列呈现在一个画面上,并将其提炼升华、艺术加工,追求拙中见美、质朴诙谐的语言风格,为观众展示出一幅饱满热烈、喜庆喧阗、和谐安康的画卷,不但彰显了民族传统文化对于加强社会精神文明建设和文化风貌塑造所具有的重要作用和价值,也契合了当前涵养乡风文明、以文化建设赋能乡村振兴的时代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