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小白 wenxiaobai
资讯
历史
科技
环境与自然
成长
游戏
财经
文学与艺术
美食
健康
家居
文化
情感
汽车
三农
军事
旅行
运动
教育
生活
星座命理

从基础到创新:专家解析人工智能专业学习路径

创作时间:
2025-01-22 09:18:19
作者:
@小白创作中心

从基础到创新:专家解析人工智能专业学习路径

在高考志愿填报阶段,许多考生和家长都会面临一个重要的选择:要不要报考人工智能专业?针对这一问题,《中国科学报》采访了三位人工智能领域的专家,从不同角度探讨了本科和研究生阶段学习人工智能的区别、通识教育的作用、跨专业转入该领域的准备,以及是否一定要读研等问题。


赵晓光

张岳

潘志庚

本科打基础,研究生解决问题

《中国科学报》:本科阶段的人工智能究竟学什么内容?人工智能专业通常会开设什么课程,培养学生哪方面的能力?

张岳:人工智能最核心的基础是算法,如机器学习算法、深度学习算法等。在本科阶段,高校会教授人工智能的核心知识,如图像处理、计算机视觉、自然语言处理、机器人等课程。

此外,高校还会强调学科交叉,如人工智能与医学等。我们会培养学生人工智能的通识能力,使学生在将来从事人工智能相关工作时具备编程等基本知识素养。

潘志庚:本科阶段主要学习基础课程,比如数学、编程和神经网络等。我们还希望与具体的应用相结合。例如,结合学校的学科优势、产业学院优势,形成智慧气象、智慧医疗、智慧教育等特色方向,与几十家企业共建产学研平台,为学生提供更多实习机会。

赵晓光:作为一门非常综合的学科,人工智能这一概念自1956年被确立起,就是要用计算机模仿并替代、延伸人类的能力。除了学习数学、物理等基础知识,学生在本科阶段还要明确这门学科的概念,这样才能走得更远。

《中国科学报》:如果是研究生阶段学习人工智能,通常学习的内容又是什么?在知识塑造方面与本科阶段有何不同?

赵晓光:研究生阶段主要培养的是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用所学知识解决生产、生活中的实际问题。这是研究生毕业须具备的能力。

以医工结合为例,过去X光片、CT片由医生来看片,现在则更多的是计算机识片,并利用图像处理、各种算法,将片子中的病灶与正常的组织区分开。这需要我们根据实际问题补充相关知识。

其中,博士生阶段对学生的创新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要能将知识融会贯通、灵活使用,并在前人的基础上进行创新工作,解决前人没有解决的问题。

张岳:应用人工智能的相关知识进行创新是研究生阶段应强调的事。有相当一部分科技成果最先发表在学术论文上,所以研究生、部分本科生的一个基本素质是阅读最新的论文。对于教师而言,相较于本科,研究生的课程讲授方式更加灵活,选课的比重相对较低,实战的比重会更高,为的就是培养引领科技发展的创新型人才。

外专业转入该做哪些准备

《中国科学报》:此前曾有报道,复旦大学两位中文系本科生,在直博时转学人工智能。国外高校也有不少“文转理”转学人工智能的学生。如果文科生攻读人工智能研究生,本科阶段需要做好哪些准备?

赵晓光:人工智能是综合学科,无论是理科生、工科生还是文科生,在人工智能领域都大有可为。但为了学人工智能而“文转理”没有必要,因为文科生同样可以从事人工智能的工作。比如,自然语言翻译是语言的二次加工,需要语言学基础。其他学科也是如此,比如用人工智能文生图需要绘画基础、用人工智能做音乐需要音乐基础。

潘志庚:我在浙江大学工作时,曾担任数字化设计方向的博导,并招过文科、艺术专业的博士生。一名艺术设计的博士生很好地使用人工智能工具做色彩数字化研究,之后顺利毕业;另一名艺术专业学生攻读6年后却选择退学。之所以举这两个例子,是想说明学生如果有“文转理”的打算,就要做好准备,补充数学、物理、编程方面的基础知识,否则会有局限性。

这并非要打击“文转理”学生的积极性。曾有一名人工智能专业的本科生对人工智能的法律问题很感兴趣。有人质疑他为何选这一题目做毕业设计,我却认为这是很好的思路,人工智能本身就有很多法律、伦理和道德问题,都需要去研究。

张岳:我所从事的自然语言研究曾被称为“计算语言学”,其本身就是一门交叉学科。我在英国剑桥大学工作时,实验室里有不少人文社科领域的学者,也有不少学生通过“文转理”走上了人工智能研究之路。“文转理”在国外高校并不是件稀罕的事情。

在国内,文科和理科的边界并非不能被打破。我曾招过一名南开大学逻辑学的学生,他在思考用逻辑推理做大模型研究;还有一名浙江大学外语系的本科生来我的实验室实习,他想申请自然语言处理的博士生。我非常欣赏这些学生强烈的兴趣和自驱力,但他们需要重新学习编程知识。

《中国科学报》:如果考生的分数未达到人工智能专业要求,是否可以主修一个“替代”专业,为考生在读研期间选择人工智能专业做准备、打基础?

张岳:可考虑计算机类的专业,如软件工程、网络安全等,它们的核心课程与人工智能的课程类似。后续再学习数学、物理等课程,对学生转入人工智能专业有帮助。

如果学生对某个学科感兴趣,希望实现学科交叉,以生物学为例,不妨在本科先进入生物学专业,因为越来越多的高校开设了人工智能与其他专业相结合的课程。此外,学生也可以积极学习网络上的人工智能相关课程。

本科读人工智能,一定要读研?

《中国科学报》:当前,考生中普遍流行一种观点——本科读人工智能就一定要读研,怎么看待这一观点?

赵晓光:这与学生的职业生涯设计相关。人工智能与其他专业一样,做选择时没有太大差别。想要成为一名人工智能科学家,就要学习更多理论知识、掌握更丰富的研究经验,就应考虑继续深造。但如果想成为一个人工智能的使用者,想要把人工智能的算法、成果落地,读研未必是一个最佳选择。

潘志庚:社会上有很多人工智能应用端的需求。如果能掌握足够的技能和使用方法,本科学历也是足够的。但考虑到就业形势,本科找工作相对困难一些,再去读硕士也可以理解。

张岳:读博是一个艰辛的挑战过程,博士生需要在4年时间做出被学术界认可的创新。是否读硕、读博,要问自己是否有耐心、是否有兴趣驱动探索未知,而不是为了获得高工资而一味追逐学历。

此外,还要看职业机会。我的实验室里有两位毕业生,一位读博,一位没有读博。后者去了一家互联网大厂,不仅得到了上市公司的股份,而且在工业界积累了诸多经验,而读博的学生一直在他手下工作。

《中国科学报》:一些高校在人工智能专业招生上设计了本博贯通制、本硕博一体化,通常都在本校培养。学生应选择此类模式,还是出国或更换高校读研、读博?

潘志庚:高校通过提供本硕博连读的机会来吸引优质本科生源,这一做法没有考虑个体究竟是否适合读博。考生并不是分数高就适合读博,还要考虑其学术志趣和研究能力。事实上,有些人更适合做工程。相较之下,学生读到大三、大四时发现对某个课题特别感兴趣,通过本硕连读、直博的方式实现学业上的理想会更合理一些。

© 2023 北京元石科技有限公司 ◎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4294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