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文化研究:海外苏州学
吴文化研究:海外苏州学
苏州是闻名中外的历史文化名城,自然禀赋卓越,人文荟萃,经济繁盛,发展范式与特质格外鲜明,明清时期成为江南地区乃至全国最重要的经济、文化中心,超迈同俦,享誉世界。从苏州在中国城市史中的突出地位、文献资料的丰富性、学术力量的整合度以及成果的多样性考察,以苏州为研究主体对象的“苏州学”,如今方兴未艾,势头强劲,这对于系统整合学术资源,发挥跨学科研究优势,提高“苏州”地方学术研究领域的地位和水平,促进苏州区域经济与社会全面发展大有裨益。
“苏州学”研究要以苏州地域社会的历史文化研究为基础,在深厚的基础研究积累之上,开展应用性研究,探讨、解决苏州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实际问题。要树立这样的理念,“苏州学”研究应在“江南学”视野乃至全国与世界性学术视野下展开,系统吸收国内外学术成果,跟踪学术先进思潮,推动学术研究互惠互鉴,不断拓展研究空间,提升研究思路和理论水平,从而发挥“苏州学”在构建中国特色人文社会科学体系中的积极作用。
苏州属于江南,是中国也是世界体系的有机组成部分。“海外苏州学”研究,可自 13 世纪意大利人马可·波罗的游记说起,成果日渐丰富。改革开放后,尤其是 1990 年代以来,随着城市史研究的勃兴,苏州作为传统与现代有机融汇发展的典范城市得到了海外学者更多的关注,推进“海外苏州学”研究成为系统开展“苏州学”研究不可或缺的要求。全面整理海外世界苏州研究的文献,深入考察其历史和形态,广泛开展学科史和中外交流史层面的价值反思,对于彰显苏州研究在汉学研究中无可替代的地位和价值,向世界展示苏州的特质、提升城市形象和国际地位具有重要意义。
有鉴于此,2021 年 9 月,卞浩宇教授领衔的“苏州外文史料整理与翻译”系列项目在苏州市职业大学外国语学院正式启动,迄今已经出版了《苏州外文史料译编》第一辑(苏州大学出版社 2022 年出版)和第二辑(苏州大学出版社 2023 年出版),产生了良好的学术影响,为后续的学术研究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为此,本期“吴文化研究”栏目特设“海外苏州学”专题,旨在学术上为“苏州学”研究的开展尝试尽绵薄之力。本期发表孟祥德的《海外文化传播中的苏州符号——以<美丽苏州:苏州社会文化史>所引英文文献为中心》、徐冰的《视角、史实与文本——重译<中国十八省府·苏州>一得》和宁锐、刘恺的《民国时期苏州城市形象研究——以在华英文报纸<大陆报>为中心考察》3 篇论文,围绕海外苏州研究文献资料整理,通过对译本、原著以及其中的文化符号、翻译方式等内容的综合考察,重新解读其中的历史文化信息,体现了独立的理论立场与学术考量,对探究吴文化乃至中国文化海外传播的特点与规律,研判侧重文史互证的翻译方式的信实度,解析外文媒体视域中对苏州城市形象的叙述范式和影响,具有启发意义。
海外文化传播中的苏州符号
——以《美丽苏州:苏州社会文化史》所引英文文献为中心
孟祥德,陈利悦
(苏州市职业大学 外国语学院,江苏 苏州 215104)
摘要:文化符号在海外文化传播中起着重要作用,典型文化符号具有很强的标识性和传播力。以《美丽苏州:苏州社会文化史》 所引英文文献为中心,通过文献梳理,考察“苏州”“江南”“吴”在不同历史时期英文文献中的拼写符号,勾勒“人间天堂”这一苏州典型文化符号在英语世界的传播图景,分析其得以深度传播的原因,进而探讨吴文化,乃至中国文化海外传播的规律。
关键词:人间天堂;典型文化符号;苏州;海外传播;《美丽苏州:苏州社会文化史》
作者简介:孟祥德(1975—),男,山东日照人,讲师,研究方向:翻译学、吴文化海外研究与传播;陈利悦(2005—),女,江苏盐城人,研究方向:苏州地方文化海外传播。
视角、史实与文本
——重译《中国十八省府·苏州》一得
徐冰
(苏州市职业大学 外国语学院,江苏 苏州 215104)
摘要:20 世纪初西方地理学探险家威廉·埃德加·盖洛曾到中国考察,并撰著《中国十八省府》,其中有《苏州》章。盖洛不通汉语,亦非学者,一方面他所吸收、采纳和记录的苏州资料有相当的广泛性和多样性,另一方面这些资料的可信度和价值意义需要读者仔细斟酌考辨。通过重译《苏州》章并与之前的译文进行比较,发现对于此类文本侧重文史互证的翻译方式较为有效,它不仅凸显盖洛观察苏州选取的独特视角和人文深度,也最大程度地保证了译文的信实度,还原历史的真实细节。
关键词:翻译;威廉·埃德加·盖洛;苏州;文史互证;《中国十八省府》
作者简介:徐冰(1975—), 女,浙江永康人,副教授,研究方向:比较文学、翻译。
民国时期苏州城市形象研究
——以在华英文报纸《大陆报》为中心考察
宁锐1,刘恺2
(1.西交利物浦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江苏 苏州 215123;
2.西交利物浦大学 西浦创业家学院(太仓),江苏 苏州 215400)
摘要:民国时期,在华具有相当影响力的英文报纸《大陆报》对苏州进行过很多新闻报道与宣传介绍,展现出当时苏州城市形象所具有的三大特征:作为“传统中国”的古典景观之都,与上海“对立”的旅游胜地以及“中西交汇”的文艺之城。对《大陆报》相关文本的研究表明,在外文媒体视域中,民国时期苏州城市形象既表现出极其浓郁的中国古典美,成为“他者”眼中“传统中国”的典型符号,又广泛融合时代新兴事物与外来文明成果,彰显苏州城市兼容并蓄的开放胸怀。
关键词:苏州;《大陆报》;外文媒体;城市形象;民国时期
作者简介:宁锐(1989—),男,安徽合肥人,讲师,博士,研究方向:中国近现代史;刘恺(1983—),男,河南洛阳人,助理教授,博士,研究方向:中外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