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小白 wenxiaobai
资讯
历史
科技
环境与自然
成长
游戏
财经
文学与艺术
美食
健康
家居
文化
情感
汽车
三农
军事
旅行
运动
教育
生活
星座命理

泥板书见证两河文明:最早学校图书馆由此诞生

创作时间:
2025-01-22 08:47:55
作者:
@小白创作中心

泥板书见证两河文明:最早学校图书馆由此诞生

在人类文明的早期,不同文明创造了各自独特的文字记录方式。古埃及人使用莎草纸,而两河流域的苏美尔人则发明了泥板书。这种以粘土为原料、用楔形文字书写的载体,不仅记录了人类最早的文字信息,还见证了世界最早的学校和图书馆的诞生。本文将带您走进泥板书的世界,探索这一古老文明的信息载体如何承载着人类文明的智慧与传承。


《吉尔伽美什史诗》第6块泥板

苏美尔人的楔形文字

楔形文字在公元前4000年就被苏美尔人所发明,它由当地的象形文字简化、抽象而来,同时也从象形文字的表意方式,逐渐有了可以注音的特点。到公元前2600年,楔形文字走出了两河流域,向周边地区扩展;再到公元前5世纪,楔形文字的使用范围进一步扩大,西亚大部分地区都将其作为主流的文字使用。

由此,楔形文字也成为了西亚许多古老语言的原型,这也让现代人对楔形文字的破译成为可能。1835年英国学者罗林生在伊朗克尔曼沙汗省一处百米高的峭壁上发现了一幅浮雕,后被称为《贝希斯敦铭文》,浮雕上用古波斯语、埃兰语、阿卡德语的楔形文字分别刻录了相同的内容,学者通过对照波斯语成功破解了铭文上的古波斯语楔形文字,这成为了破译其他楔形文字的基础,进而了解整个楔形文字体系。


《贝希斯敦铭文》

泥板书:楔形文字的信息载体

作为楔形文字最主要存储载体的泥板书,伴随着楔形文字的推广也在同时期被广泛应用,主要用于法典、账单、合同、信件,也记录历史、学术成果、诗词歌赋、文学作品等。

相比于古埃及的莎草纸,泥板书具有较大的优势。

其制作原料粘土随处可见,仅仅用水调和就能制成,也更加容易长期保存;

作为日常的书写工具,苏美尔人用芦苇杆做笔,在泥板上留下印记,将其风干干燥后就可以保存较长时间,加水湿润软化则可以进行重复使用;

对于重要的记录信息,为了使其保存更长时间,可以在书写之后将泥板烧制成陶板,这样在适当环境下就可以保存上千年之久。当前出土的泥板书也多为经过烧制的,其中部分是本来就经过烧制,还有一部分则出于火灾。相比于莎草纸,出土的泥板书显然有着更好的保存状态。

当然泥板书也有劣势,需要占用更多的空间来保存,同时更大的单件重量也导致其便携性的局限。

不过一般情况下单块泥板不会很大,日常使用的泥板基本只有手掌大小;少数泥板会稍大一些;3500行的泥板书著作《吉尔伽美什史诗》属于凤毛麟角了,一共需要12块泥板记载。

《吉尔伽美什史诗》第11块泥板

由于古埃及文明和两河文明差不多在同时代,地理位置相距也不远,实际上莎草纸和泥板书相互之间也有渗透。比如泥板书在公元前2世纪传到阿拉伯半岛和埃及,成为部分重要信息的存储载体,也包括后来的古希腊与古罗马。在古罗马时期,便携性更好的莎草纸也曾传入到两河流域,但由于纸莎草只生长在埃及,且两河领域相对潮湿,莎草纸不易保存,在两河流域的使用依然不多,后来则被更为方便耐用的羊皮纸所取代。

泥板书带来的世界之最

1、现存最早的文学作品

大家可能都对诺亚方舟的故事有所耳闻,诺亚听从了神的旨意建造了一艘巨大的船只,带着家人和各种陆地上的生物免于一场洪灾,这是《圣经》中所描述的内容。实际上全球各地的早期文明都有关于大洪水的神话故事,家喻户晓的大禹治水就是其中之一,而关于大洪水最古老的文字记载则源自苏美尔人。

《苏鲁巴克箴言》记载了当时的一位苏美尔国王苏鲁巴克向他的儿子祖德苏拉传达的一则则告诫,这些告诫又是由苏鲁巴克的父亲告诉他的,像家训一样告诫后人如何为人处世。而苏鲁巴克正是大洪水前的最后一位国王,他的儿子祖德苏拉则是将人们从大洪水中解救出来的英雄。在稍晚些的《吉尔伽美什史诗》中也有相似的情节,第11块泥板上也描述了洪水英雄的故事。无疑这些故事存在的时间更早,经过口口相传最后被记录在泥板上。也有学者认为,正是这些更古老的苏美尔传说,很可能启发了《圣经》中诺亚方舟的情节塑造。

《苏鲁巴克箴言》的泥板在阿布萨拉比赫遗址被发现,一同被发现的还有《凯什神庙赞美诗》,这两部作品都有着4600多年的历史,被认为是迄今为止最早的文学作品。遗址于1963年被发现,由芝加哥大学东方研究所挖掘,但在1990年伊拉克战争爆发之后便停止了考古研究,大量的珍贵泥板也就此下落不明,好在它们很多被记录了下来,上面的信息得以保留。


《苏鲁巴克箴言》

2、世界最早的学校

在有了广泛使用的文字与书写工具后,文明也随之加快了发展的进程,各类学科的成果得以被记录,当时的人们或许也意识到了知识传承的重要性,于是便诞生了最早的学校——泥板书舍。

泥板书舍诞生于公元前3500年左右,起初是由寺庙承办的。由于使用楔形文字的语言逐步复杂化,寺庙需要有人来继承抄写文字的工作,所以书舍中主要学习的是语言,学生需要一遍遍在泥板上抄写,掌握楔形文字这一基本的文字系统,以及苏美尔语、阿卡德语等语言。


一般只有男孩可以进入书舍学习,并且学费十分高昂,这使得能受到教育的绝大多数都是精英阶层。学生在十岁前入学,学习语言和一系列科目,如历史、宗教、医学、文学、农业、建筑、天文学等,最终在二十岁左右毕业,毕业后他们可以成为抄书吏,在寺庙、宫殿中工作,或成为牧师留在寺庙中。

教师在泥板上书写作为课本,学生则要在泥板上抄写学习,这就需要大量的粘土。泥板书舍中摆放着大型的陶制器皿,可见当时已经有陶器的制造工艺,器皿用于放置潮湿的粘土,这样学生和老师就可以随时将粘土拿出并塑成泥板;同时容器中还可以放水,将用过的干燥泥板放入,就可以将其软化,以便于重复使用,或者取一些水对泥板的部分进行软化,便可对内容进行擦除、修改。

3、全世界第一座图书馆

世界上第一座图书馆是两河文明亚述帝国的亚述巴尼拔图书馆,建立于亚述帝国的首都尼尼微,以当时的国王亚述巴尼拔命名。亚述巴尼拔命令宫殿中的抄书吏收集各地寺庙中储藏的泥板,将上面的信息抄写在新泥板上,这些记载各类知识的泥板被集中放置在图书馆中并加以分类。

亚述巴尼拔图书馆馆藏的泥板记载了各类学术文本,从基础的字典、行政记录、历史记录,到宗教上的占卜术、魔法记载,还有广泛的医学、文学、建筑学科知识。在文学上,图书馆中保留了公元前7世纪末广为人知的美索不达米亚传说,前文中提到的《吉尔伽美什史诗》,当今学者将12块板的版本作为标准版,这12块泥板书就是在亚述巴尼拔图书馆的遗迹中被发现的。


在公元前612年,亚述帝国覆灭,首都尼尼微也被大火所烧毁。不同于莎草纸,泥板书在大火中被烧成了陶板,虽然由于年份相近,并不能完全分辨出图书馆中的泥板是事先烧制好的还是经过火灾才转变为陶板,但它们中的许多都较为完好地保留到现在,成为了美索不达米亚数千年历史中保存最完好的档案之一。

19世纪40年代,尼尼微的遗址被发现,这些两千多年前的泥板得以重见天日,最终共有三万多块泥板书和碎片保存了下来,这些泥板书自发现以来一直保存在大英博物馆,并在55号展厅中对外展出。


事实上,在亚述巴尼拔图书馆的遗址被发现之前,现代人对古亚述王国的了解十分有限,这些泥板成为了最丰富可靠的古亚述历史信息来源,现代人通过解读楔形文字文本,可以深入了解古亚述文明。作为世界上第一座图书馆,或许亚述巴尼拔也启发了古希腊最知名的传奇图书馆——亚历山大图书馆的建成。

来自上古时期的苏美尔泥板书展现了人类最早期对知识的探索、记录与传承,尽管当时的很多知识往往和宗教、神话、魔法扯上关系,但对大自然的朴素崇拜、宗教信仰本身也是人类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正是那一块块略显沉重的泥板承担着记录与延续文明的重要使命,使现代人得以看到曾经辉煌灿烂的两河文明,也使古老的知识在人类社会发展中发挥重要作用,并继续影响着我们现在所处的这个时代。

© 2023 北京元石科技有限公司 ◎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4294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