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小白 wenxiaobai
资讯
历史
科技
环境与自然
成长
游戏
财经
文学与艺术
美食
健康
家居
文化
情感
汽车
三农
军事
旅行
运动
教育
生活
星座命理

古猗园老正门重焕光彩,复兴公园演绎中西园林交融

创作时间:
2025-01-22 02:56:47
作者:
@小白创作中心

古猗园老正门重焕光彩,复兴公园演绎中西园林交融

上海,这座国际化大都市,拥有众多各具特色的公园。其中,古猗园和复兴公园无疑是两颗璀璨的明珠,它们不仅承载着丰富的历史文化,也在不断变迁中展现出独特的魅力。

01

古猗园:500年历史的传承与新生

古猗园,这座始建于明朝嘉靖年间的古典园林,至今已有500多年的历史。几经兴废和重修,它见证了上海这座城市的沧桑巨变。最近,古猗园又迎来了一次重要的文化盛事——“海上园林”展览。

9月30日,由上海五大古典园林联合承办的“海上园林——时间、文字与图像装置巡展”在古猗园开展。展览通过文字、图像和时间三个篇章,讲述上海地区自明代以来园林的传承与变迁,探讨上海园林的保护价值与守护意义。

走进古猗园春藻堂,首先映入眼帘的就是以圈图形式展现的上海五大古典园林从明代至现代的发展轨迹。每个重大时间节点配合文字说明,让游客对古猗园、豫园、曲水园、醉白池、秋霞圃历史变迁有一个清晰的了解。

大厅正中间的长案上,一幅李流芳水墨画长卷吸引了大家的目光。画作以中国传统山水画为底,嵌入了由同济大学和华东理工大学测绘团队完成的古猗园和曲水园标志性建筑测绘图,这一古今结合表现园林风貌的方式让观众眼前一亮。

值得一提的是,2024年7月,古猗园完成了老正门区域的改造提升工程。这座位于古猗园西北角的“猗园”老正门,重建于2009年,已有500多年历史。大门匾额上的“猗园”二字是“嘉定四先生”之一的娄坚所提。左右各有一块砖雕,左墙“太平有象”砖雕,以大象背驼观音瓶,周围祥云围绕的构图,寓意安宁和平、农桑连年丰收;右墙“五福捧寿”砖雕,以代表“长寿、富贵、好德、康宁、善终”的五只蝙蝠口衔桃子和铜钱,围绕“寿”字翩翩起舞,寓意多福多寿。

从古猗园北门进入便可到达老正门区域,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位于照壁之前“松石迎客”区。照壁中央的黑松枝繁叶茂,向一侧伸展,宛如一位热情的东道主,伸出臂膀欢迎远道而来的宾客。角落的白皮松高大挺拔,高挑出墙,有凌云之志。驳石花坛右侧,湖石玲珑剔透,如谦谦君子低语诉说着古猗园的历史与传说。整个景点充满了古朴与大气之美,令人不禁驻足。

穿过“松石迎客”区继续往右,便来到了此次改造的北部庭院。北部庭院采用古典园林传统营造手法,将自然山水理念融入其中。园内以驳石、地坪和花石小路划割空间,营造出山川河流和起伏地形,再通过配置黄石假山、盆景植物等,使山石、地形、植物交相辉映,形成简洁、精致、富有意境的自然山水景观面貌。

“园林就是微缩的盆景,盆景就是放大的园林。这个景点象征祖国大好河山的波涛汹涌、万马奔腾。”上海古猗园项目工程师黄涛介绍。

南侧绿化区域则在保留原有乔灌木的基础上,对高大乔木实施疏枝修剪,对部分灌木运用盆景式造型手法进行整形修剪,形成“一木一景”,同时丰富春景秋色景观植物,达到优化环境、绿色生态的效果。

猗猗绿竹,静幽曲水。此次改造区域采用了花石小路铺设,包含“十字海棠纹”“冰梅纹”等,在沿用传统做法的基础上,还增加了立体感和互动性,让游客行走其间,放松身心,感受足下的诗意和风景。

此外,园方还打造了“十二花卉”花窗,运用香山帮传统建筑营造的砖雕技艺,雕刻出十二个花窗,让园中花之美延伸至墙外,路过的市民从园外就能一窥园中一景。

据了解,此次提升工程内容包含景观绿化工程、建筑修缮工程、安装工程等。项目景观改造面积约4000平方米,改造完成后新增绿化面积近1000平方米,提升了古猗园老正门周边环境景观面貌。

02

复兴公园:中西合璧的园林典范

与古猗园的传统韵味不同,复兴公园则是一座充满异域风情的园林。作为上海唯一一座保留法式园林风格的公园,它见证了上海近现代的历史变迁。

复兴公园的前身是1909年建成的顾家宅公园,最初由法国园艺设计师柏勃设计,仅位于如今公园中部地带。1917至1926年间,经过为期近10年的改扩建工程,由法国工程师约少默负责监造,年轻的中国园林设计师郁锡麒也参与了部分设计工作,使公园在保存法式风貌的同时融入了中国古典园林的理念与元素。至1926年,占地面积达10余公顷的复兴公园主要建成开放,成为法租界境内最大,也是城市公园建设较为成熟的代表。1943年上海租界正式收回后,上海市政府将其更名为“复兴公园”。

如今的复兴公园占地约7.7公顷,是上海规模较大保存比较完好的西洋园林典范。从空间布局上,中北部较多运用规则式的法国园林手法,西南部则体现自然式的中国园林特色,成为近现代中西方园林文化交融的杰出范例。

复兴公园内的景观依照主中轴线分两侧,边界清晰,现如今主要包括六大部分。西侧从北至南有:1) 玫瑰园、春广场;2) 儿童乐园、茶室和展览馆;3) 水榭长廊和假山瀑布的中国园。东侧依次为;4) 马恩雕塑广场;5) 沉床花坛;6) 大草坪。园内布局融合了规则式与自然式风格。如果从园区西北角兰路与思南路交界至东南门绘制一条线段,见图1,线段东北端为规则的几何图形(主要是椭圆和长方形),而西南端则更加自由流动,符合中式园林特色。这些地方通过实体隔板分开,成这种作用的景观要素有灌木丛、道路、栅栏、墙壁、高树等,不同实体屏障的空间塑造作用也存在差异。此园中最常见的实体屏障是灌木和道路。实体屏障区分开不同风格的景观,既保持整体布局的连贯性,又使各区域拥有独特魅力。

在空间联系方面,复兴公园设置多条步行系统有机串联各景区场景。最重要的是贯穿南北主轴线,它主导整个游览顺序。此外,园区四周还环绕通道,方便游客进入景点。这些路径将园区内的景观点组织联结在一起,使其既相互关联又区分明确。需要特别一提的是,园西侧是围墙,东边是开放式道路,连接北门和东南门。这使整个空间与周边环境有区分,具一定独立性,又不致过于封闭。开放一侧既方便外部行人通行,也给过往人士提供进入机会。可以看出,通过设置不同功能的通道,既连接起了园区景点,也保证了园区的相对独立性,使其兼具开放性和封闭性的双重特征。

可以说,复兴公园的整体布局合理、主轴线发挥联结作用、中西式景观分区清晰、路径体系完备多样,道路和灌木群落构成主要边界,形成多个半开放的小尺度空间。由于风格设计差异,不同场所呈现不同特点,吸引各类人群。

沉床花坛位于复兴公园中部大草坪北侧,为一个围绕喷泉的立体开敞花坛,坛面较周边地形低落形成沉床,内部以六个图案花床组成,中央设有儿童水景雕塑,花床间以小径分隔。见图2,花坛底层主要为草本植被,一年四季运用三色堇、金盏菊、扶郎花、向日葵等花卉搭配布置,呈现出地毯式图案花境,远观色彩斑斓。此外,中心喷泉组成多层水景,与花卉绿叶互相辉映。作为我国首个法式立体花坛,它灵活运用立体空间和平面图案的综合设计,极大丰富了游览体验,堪称园内一大特色景观。2007年改造工程进一步优化图案设计、绿化内容和水景雕塑配置,使沉床花坛焕然一新,成为新风貌的典范。

玫瑰园在2007年重新规划建设后,更具法式园林风格。园内新建极富法式风韵的钢结构花架长廊,与之呼应。其引入优良品种的蔷薇、月季等,布置多年生植物和花卉混合种植,提高观赏效果;并恢复水景和石加工品,使整个玫瑰园焕然一新。

大草坪位于公园东南部面积8000多平方米。在整个公园内,形成了良好的开敞空间,是游人主要活动的场所,更有其复兴公园的景观设计遵循植物种植乡土化、生态效益最大化生物种类多样化、养护管理减量化的原则,以植物为素材的绿色景观营造,以人为本亲近自然,注重历史文化内涵、延续历史文脉,创造独特的生态的人文环境以规则式与自然式种植相结合 [5] ,以规则行列为主、以自然式散植为辅营造不同景观氛围。除保留法式风格外,还将法式文化的元素在园内表现得淋漓尽致,如法式园林特有的中轴线,树木的整体修剪。主要树种以本地树种为主,兼有部分珍稀树木,各区域的植物设计也各具特色:

03

两座公园,两种城市记忆

古猗园和复兴公园,一中一西,一古一新,它们不仅是市民休闲的好去处,更是上海城市变迁的见证者。

古猗园承载着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每一处亭台楼阁、每一幅砖雕壁画都在诉说着历史的故事。而复兴公园则展现了上海作为国际大都市的包容与创新,它将中西园林艺术完美融合,成为城市现代化进程中的文化地标。

两座公园,如同两本厚重的历史书卷,一本记录着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另一本则展现了东西方文化的交融与碰撞。它们共同构成了上海这座城市的独特魅力,吸引着来自世界各地的游客纷至沓来。

如今,古猗园通过“海上园林”展览,向世人展示着上海古典园林的传承与变迁。而复兴公园则以其独特的中西合璧风格,继续见证着上海这座城市的蓬勃发展。无论是古猗园的老正门,还是复兴公园的沉床花坛,都凝结着历史的记忆,诉说着上海的故事。

上海的公园,不仅仅是一片绿地,更是一座城市的灵魂。它们承载着历史的厚重,也孕育着未来的希望。在这个快节奏的时代,不妨放慢脚步,走进这些公园,感受上海这座城市独有的魅力与温度。

© 2023 北京元石科技有限公司 ◎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42949号